《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发应用动态生成资源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于志强)
发布时间:2014-06-28 14:56:26 点击次数:

20142-20146月课题小结

于志强

 

本学期历次活动研讨情况:

    于志强老师执教《圆的周长》这一节课。达成共识:要想处理好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首先应充分了解学情,充分预设;努力提高与学生对话的能力;注重课后反思总结。

    王海珠老师执教《认识角》作为课题组的研讨课。在教学预设过程中,教师有从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的意识,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吸取时代发展过程中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各方面信息资源,大胆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姜鹏飞老师执教《分数基本性质》。课后组内成员积极研讨。

    夏秦俊老师执教《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听课。提出要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这样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严如玉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成员结合着陈春圣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和动态生成资源的把握,交流自己课后的感想。

    通过课题研究的有序推进以及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本学期取得了以下

几个方面的成果:

1、加强课前预设,充分分析和把握学情。

2、开放的教学有利于促进互动生成,但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来展开。

3、生成资源的应对与处理,还要做出充分思考,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不制造课堂的“伪开放”与“伪生成”。

4、《开放不能盲目,互动促进生成》(郎琴凤)发表于《新课程》20143月。

   存在问题:

1、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2、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

1 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2、开展主题明确具体的研究,落实到人,确保研究有效、有力、有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