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星韵学校“4+1”模式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发布时间:2015-02-26 15:20:43 点击次数:

武进区星韵学校4+1”模式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武进区星韵学校政教处

一、我们的思考 

1、社会背景:毋庸置疑,愈来愈严重的困扰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是推进学校生命教育实施水平发展的最重要诱因。在很多人眼里,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儿童成长中不断涌现的各种身心健康的问题。这种基于“问题”的教育观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是一味追求理性的对现实生活中儿童心理成长复杂差异的一种概念化,强调“专业”、“方法”与“技术”,却往往不顾儿童整体成长的现实需求,这种企图以教师“理性”呼唤学生“理性”的做法必然很难形成教育的“力量”。而作为一种能够推进学校生命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其成长点必然有赖于学校所能构画的有明显指向的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生命教育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生命教育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将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安排课程,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文化底蕴加入到课程中来,最终目的在于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生命教育课程结构,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2、学校实情:人们往往习惯于针对特定的生命教育问题精心策划一个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却时常忽略生命教育的体系问题,由此造成生命教育的实施多成点状分布,聚合力不强,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因各类活动的感性“亮点”而发生偏移,从而不能最好地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

我校则从生命教育诸元的整体态势入手,主张通过不断完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结构来构建和谐的优质教育,并由此产生出了依托“四心”建构网状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我们设想的“四心”教育其内涵包括促进个人生理、心理、社会与灵性全面性的均衡发展,使人能认识生命、肯定、爱惜与尊重生命。人类最本真的冲动是要向健康、完善、完美和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为此,从2008年起,星韵学校政教处就启动了符合我校实情的“四心教育”,以“把孝心献给长辈”、“ 把诚心献给他人”、“ 把爱心献给世界”、“ 把信心留给自己”作为我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及和谐校园营建的中心内容,全面建设学生实践自己全部潜能权利的渠道。2010年生命教育周我校在抓“四心”的过程中重点突出“爱心”和“信心”,进行了全面建设“人文班级”的活动。2011年,学校政教处决定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建党90周年之际重点推进“爱心”与“孝心”,并由此提出围绕“可持续发展”为基点的全面建设“人文校园”设想。2012年,学校更是在原有的生命教育实施水平基础上开启全面科学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程改革探索,以此促进我校和谐教育的发展。

3、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给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一,有充分的安全感。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能力作恰当的估计。三,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四,与现实环境要保持接触。五,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适度地情绪发泄与控制。九,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对于少年儿童这个特定的群体来说,其内心成长还主要体现在“基本需求”层面,因而他们必然缺少一种归属感,时时会因自身的处境而感到焦虑。在这样的前提下,发掘被教育者的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样的生命教育方能形成一种恒久的力量呢?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在一般意义上那些健康的人的身上,或者是那些正趋向健康成长的人们身体上,所有的心理问题也都同样地存在着。我们的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问题”,还要关注“问题前”,更要关注“问题者”的自身力量,进而实现标本兼治,尤其是让健康的孩子更健康地生活下去。马斯洛认为,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固有方面,环境必须使生理及心理的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否则就会出现身心疾患。人类最本真的冲动是要向健康、完善、完美和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这便需要一个可以支撑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学校生命教育体系。

为此,我校在把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中心任务的过程中,依托各种专题教育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逐渐形成了构建“4+1”模式的生命教育体系的设想,并在针对个别学生和班级展开科学而系统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力求在人本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学校生命教育资源的最优化。

4、主要方向:对照“把适合的教育献给孩子”的课程理念,我们将遵循“适合教育”原则,重点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做好诸如提优与普及关系之类的课题研究,从课程内容、形式、机制等诸方面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构建以学校校本课程《星·韵》文化为统领的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贴近学生成长需要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1)精品化

①加强对生命教育课程系列的整合与优化,大力促进阵地建设,办好校园生命教育主打活动项目。

②完善学生道德素养发展,建立能切实推进生命教育品质的督查机制、落实相关的促进措施、研究效果呈现的最佳方式。

③完善对生命教育实施水平的评价研究,以“适合”为原则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2)童真化

用“适合”的理念对已设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审视和研究,从儿童的视角完善课程的设计和操作。以课题的形式重点推进生命教育的持续发展。以课题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等课堂为阵地,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抓手,构建以养成教育为依托的学校生命教育活动体系,并着手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

二、概念界定:

1、“4+1模式:结合上级部门的相关精神、要求和学校实际,从全面推进课程建设的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统筹布局,从校园环境、学风校风、心理品质、生活学习、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细致规划:夯实一个基础——“四心”教育;亮丽一张名片——“心灵之约”;营造一方港湾——“温馨家园”;播洒一米阳光——“本真课堂”;以此实现学校、条线、班级、课堂之间的全面渗透,再辅以应用型研究,追求一种突破,以求不断提升和完善我校生命教育的品质。简而言之,“4+1模式就是四个层面的实践和高度集中的研究的一种科学体系。

2、生命教育课程:指在面向未来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为使学校课程达成成就最佳学生的目的,将与之相关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合适的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同一指向生命教育目标实现的稳定系统。

三、课程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完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理论,构建我校规范化的生命教育框架体系;建设一批相应的校本课教材;培养出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考虑到生命教育的整体建构,因而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我们力求把握好以下三个层面。

1、学生层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一~三年级阶段的目标:着重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步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形成喜欢自己、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六年级阶段的目标:着重帮助学生了解身体的生长过程,形成性别认同;初步体验生命的可贵;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地保护环境。

2、教师层面: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积极又独具个性的课程观和生命教育观,提高广大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依托完善的全员德育有效机制促进每一位教师的生命教育实际成效,帮助广大教师成为一位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育人者。

3、学校层面:借助“4+1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和试点构建出科学的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新体系,形成多维双向且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丰富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文化发展。

四、课程的内容

1、夯实一个基础——“四心”教育:从学生立场出发,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四心”教育阶段递进、以点带面的具体策略,完善思路,狠抓落实,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实施生命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进而努力探寻一条较为成熟的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创造坚强基石的新途径。

1把孝心献给长辈。一方面,结合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整合相关的学科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思想陶冶,学会做一名有孝心的好孩子;一方面,针对传统佳节的认识与回顾,在组织学生参加结合“清明”、“中秋”、“重阳”等佳节的征文过程中对学生晓之以理,帮助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有“孝心”的好孩子,一方面,搭建良好平台,拓展学生思想道德及心灵成长空间,促进了他们完美人格的形成。

2)把诚心献给他人。研究并建设在感恩活动的基础上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把诚心献给他人”的教育阵地,结合“新基础”岗位建设等相应机制,探索研究主题活动的教育策略,达到激励学生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的教育目的

3把爱心献给世界。开发道德理想教育的内容,利用渗透浓浓的爱之情怀的活动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

4)把信心留给自己。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研究如何开展以自理、自律、自护、自学、自强为目标的“把信心留给自己”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得豁达胸襟的同时多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合理的培养和锻炼。

2、亮丽一张名片——“心灵之约”:积极探索学生心灵成长的规律,精心策划并倾力打造好能集全校师生智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品牌——心灵之约。

1)筹设舞台,放飞心灵。研究建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内心世界的平台,使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找到成就感、自豪感,把学校的理念与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形成的一种心理动力场,使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2架设桥梁,沟通心灵。研究制定定期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良好途径与方式,使他们在不需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能进行有效的自主教育与自我调适。

3)开阔心胸,温暖心灵。依据“心灵之约”的目标要求,让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真切的交流与体验实现重新接纳自我的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行动的同时,提升班级及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味,从而打造出纯净的心灵空间。
   
4)创设情景,纯洁心灵。借助情景的创设,生动构建学生进行心灵自我呼唤的平台,达到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构建和谐生态的班级及学校文化和氛围的目的,提高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

3、营造一方港湾——“温馨家园”:研究怎样在物质、制度、心理等层面积极构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先进班级文化,借助疏导结合的灵活机制推动班级文化建设实现新的突变,从熏陶、交往、感化、个性等方面引导广大师生建设出能真正浸润学生精神并使之快乐成长的人文班级。

1)建设精神港湾。在强调教育性与艺术性并重、知识性与实用性共存的原则基础上推动“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人文班级环境布置、快乐成长等相关栏目,积极引导广大教师通过研究创建“温馨家园”来探索打造出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于一体的班级文化环境布置教育阵地,在增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行动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公正、平等、幸福与阳光。

2)净化精神源泉。努力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良好途径与方式,使老师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帮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

3)扬起精神风帆。通过班会课、夕会课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在学会赞赏别人与赏识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相互信任、以诚相待的良好人际关系,适时引入良性竞争,帮助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确立合适的努力方向与竞争目标。

4)构建精神家园。规范“特色”班级建设,做到一班一特色,班班有亮点,提高广大班主任老师的日常管理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使之能在充盈着新动力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4、播洒一米阳光——“本真课堂”:研究各学科对儿童心理健康积极的教育作用,不仅要通过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使之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促使每一位受教育个体都能最大限度地成长为独立、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1)学科渗透,润泽心灵。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将研究合理有效地指导教师挖掘各自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探寻其内在规律,让课堂走向学生心灵的“本真”,促使生命教育呈现出较为完整的体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全方位的阳光般的滋润。

2减负增效,健康心灵一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自我,在减负增效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进行本课程的“本真”的各项试点,促使教师们能掌握从心理入手让学生乐学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重点推进两大问题的教科研活动,一是以细节拓空间,从学生心理感受的层面换位思考,避免教学活动程式化;二是借探究促发展,研究学生学习的心路历程,避免教学内容解读的静态化。

3)校本课程,温暖心灵。整合校园广播、电视等基于校本课程的传统阵地,打造陪伴学生为获得阳光心灵而走了一程又一程。

4)提升品位,放飞心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的方法与途径,利用整合学科资源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灵疏导的有利因素,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把“完整的人”——人格培养摆在了首位,最终达到促进教育主体全面、主动、生动、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5、追求一种突破——课程评价根据课程评价对象范围广的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决好生命教育课程实施难、考核更难的问题。

1)常态+量化:首先是常态管理重常规。学校政教处事先公布需要考核的生命教育课程项目,组织由学校中层和教师代表共同参加的考核团,对照相关文件逐一审核,并及时量化发布。

2)调研+督导:结合已经出台了星韵学校校长调研日细则等制度,优化整合乃至创造出更加长效的综合化评价机制。

3)一点+多维:一点是指针对生命教育的课程特点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考核,而考核的项目又是多维的,以此对课程的实施状况作及时而科学的调整。

4)规则+自由:既注重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使之能最好地服务于课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又不忘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使我们的评价过程尽可能留出更多的合理空间,满足参与者的自由成长,由此在科学的前提下,研究出预设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组织和特定人员临时加入、直接评价和反向测评等有机组合的评价模式。

五、我们的思路 

()遵循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全面而生动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学校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改写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成熟的经验推广,将必须解决但又沿未论证的内容局部试验。从实际出发,挖掘引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步推进。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多样性。

5、生成性原则:生命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6、综合性原则:生命教育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拼盘,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并摆脱学科的痕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7、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生命教育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8、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9、资源共享、整合资源的原则:生命教育课程开发应尽可能地利用或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二)设计思路 

1、课程实施途径

集中力量开发一些具有普适性的专题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围绕国家课程,开发学科深化类、学科拓展类、学科综合类的课程资源;

2)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3)乡土研究课程资源;

4)科学──技术──社会课程资源;

5)科技实验与活动课程资源;

6)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资源。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型、修养拓展型、知识延伸型、兴趣爱好型、美育鉴赏型、动手操作型、生活职业技能型;

课程内容:大致分为科技类、人文类、艺术类、文学类、体育类。涉及的学科有政治、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艺术、计算机、体育、心理、劳动技术等。  

2、课程实施与管理

1)建立并完善课程的组织管理机制。为了使我校的生命教育健康发展,我们将建立完善课题组,明确职责分工,分头落实任务,联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形成网格式的管理模式。针对生命教育的特点,课题组在协商论证的基础上依计划联合相关部门灵活设立有关活动项目小组。同时,为使活动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该部门的实际负责人与课题组分管人员也将联合领衔项目小组,必要时可以在少先队的协调下统筹安排少先队小干部的相关工作,这样就能既保障学校特定的生命教育活动成效,也可为活动之后的相关研究活动提供便捷的支撑。生命教育区别与一般课程的最大特点便是其如影随形地渗透于孩子的一切的生活之中。因此,一方面,我们将根据目标与内容进一步调整好与相对固定的学校生命教育策划小组之间的关系,做到兼容互补;一方面,基于研究—推进—再研究—再推进的生命教育特点促进多部门协同参与的课程组织管理机制逐步走向成熟。

2课程实施的弹性化管理。马斯洛认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们的心灵,欲望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管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对生活的人本看法。良好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学生和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担忧和恐惧、他们的希冀和渴望、他们的爱好和厌恶以及人性的丑陋面和美好面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的。只有遵循上述规律,我们才能借助所谓的课程实现激励学生的目的,唯此课程才真正体现出课程的价值。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弹性化的管理,就是要帮助我们的教育对象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能始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并利用课程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逐步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在对生命教育这一特定的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认为没有什么能比相互信任更关键。由于没有任何方法和数据可以确切告诉我们有多少人乐于要求别人来对自己的生命质量发展施加影响,因此开明的做法是推行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弹性管理,假设活动及活动中的人都是可信任的,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和可能。在这样一种优心态的课程建设管理理念引导下,我们才能随着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此外允许各种问题的产生,就需要有应对不同对象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并能随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弹性化课程管理关键是要建立良好有序的沟通方式,既能保证参与者畅所欲言,又能使目标达成始终井然有序。在对待具体的课程活动时,我们也不能片面追求理想化,要细致入微地研究学生,做到有预见、有对策。当然,我们也要支持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大胆实践及适当“冒险”,让生命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孩子们努力实践“最好的自己”的快乐舞台。

3实践研究常态化。生命教育的最中心任务是促进受教育个体的自我构建。自我建构是指孩子听从内在的声音,通过内在的指引,按照大自然设定的人的成长法则不断地进行工作、不断地与周围人群和社会互动,从中发展和形成的属于某个个体的独特的自我,包括这个自我的独一无二的身体状况、情绪起伏、感知觉的能力、心理活动和心理空间、认知水平、精神层面所属空间等。这个自我是有别于他人的,是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不受别人控制,不控制别人,自由自在地存在的个体。这就说明,生命教育有着极其复杂的内在机理,要求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思”,为此我校将确立并检验调整实践研究常态化思路下的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研究引领活动:科学性是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与推进的航标。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科学性始终和研究紧密相连,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就是要我们用研究引领相关的活动。一是加强学习,要开展有关活动,各部门人员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学习,这样才能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多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用好智慧型团队的资源本身也在促进者团队的智慧发展;三是成立研究小组,提升具有高度前瞻性的研究品味和效能。

边活动边研究:研究常态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研究与实践始终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人员拥有一定的洞察问题、把握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具备研究的精神,对任何问题都能做到了然于胸,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抓专题与抓反思:所谓抓专题就是指以一个主题为线索抓好呈完整体系的一组活动。既然是课程,我们就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个面,而是要善于循序渐进地谋篇布局,这样,我们的专题教育才能因其时间与空间的多重交错而生成更多的教育资源,也就能够发挥出更为显著的作用。专题是否抓得好,不仅有赖于穿插于整个过程中的常态化研究水平,还在于是否能抓好每一位参与者的反思,尤其是充分发掘反思的价值与内涵,促使反思转变成新的资源。为此,我们还将在利用校园网开辟的特定反思阵地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适应课程发展的学校各级活动反思机制。

3、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强调单一维度的评价转向多元维度的评价。

授课教师的评价。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学生的评价。生命教育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相关内容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察统计。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六、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设计开发

1)分析阶段

分析学生:学生的基本状况、学生的需求状况;

分析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哲学思想、传统特色等;

分析教师:教师的素养、能力、特长、优势;

分析资源:校内外教育资源;

分析社区:社区氛围、家长状况、社区特色。

分析阶段需要形成的材料: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条件及资源状况分析。

2)选题阶段

根据分析确立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项目及项目框架:

第一步:确立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及开发意向;

第二步:在教师、学生、家长代表中征集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内容、项目、专题(特别应注意教师个人的选题);

第三步:学校广泛听取意见,对所征集的选题进行筛选;

第四步:由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查开发项目或主题。

选题阶段应形成的材料:一是生命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二是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发项目说明。

3)设计阶段

根据生命教育课程领导小组审定的项目,组织教师及有关人员进行项目或专题设计。

第一步:落实项目的分类(可采用招标制、自荐制、小组承担制、群体开发制等方法);

第二步:组织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人员学习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纲要(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纲要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一般内容,它包括主讲教师、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及教学材料。二是具体内容,它包括目标陈述、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第三步:具体进行课程开发纲要的编写与材料的撰写;

第四步: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查并通过纲要;

第五步:编写《学生选修目标与课程介绍》;

第六步:制定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开发方案》;

第七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课程;

第八步:根据学生选报分流组班,务必做到全覆盖(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A、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两种基本形态

必修生命教育课程(共性:体现学校特色、传统)

选修生命教育课程(个性:体现个性发展需要)

B、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有讲座式、自学式、研讨式、体验式、实践式)

C、生命教育课程评价(有主体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多元评价等基本评价思路)

1、组织教师实施自己承担的课程(上课) 

2、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讨 

3、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 

4、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5、整理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及讲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