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弹力带提高短跑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1-09-29 15:23:38 点击次数:

关于用弹力带提高短跑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张崴 

、课题提出

短跑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发展步频、步幅等短跑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应抓住机遇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的短跑能力。本课题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精神指导下,在遵循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规律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希望以一条弹力带解决小学生短跑中的摆臂、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等短跑能力。

二、研究设计:

本人选择了两个短跑成绩相当的平行班四(10)班、四(13)班,并把四(13)班作为实验班,利用笔者创新的弹力带训练法结合步频、步幅练习;四(10)班作为对照班采取传统的短跑练习方法。

[] 实验班、对照班进行50跑的测试,取得原始数据做下记录。

[] 对照班四(10)班学生短跑练习主要内容是:小步跑、高抬腿、摆臂后蹬跑、加速跑、冲刺跑等传统练习方法;实验班四(13)班进行除一些传统练习方法外,还借助弹力带进行针对肌群动作练习

1实验班四(13)班42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7人,在田径场上分组依次练习,老师认真观察、针对不足分组指导学生练习。练习内容:传统的短跑训练内容,弹力带牵引(起跑、加速跑、途中跑、摆臂、俯卧屈小腿、小腿提拉)等针对性练习。

 

弹力带练习内容及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1弹力带牵引摆臂

两根弹力带一端固定于身后,两脚前后开立,另一端套于两肘上,快速屈肘摆臂

摆臂无力、左右摇晃

2弹力带牵引起跑

弹力带套在练习者腰间,帮助者立于身后适当用力拉住弹力带,听口令练起跑

起跑时重心前移不足、蹬地无力

3弹力带牵引加速跑

弹力带套在练习者腰间,帮助者立于其身后适当用力拉住弹力带,完成加速跑30米左右

加速时大腿下压不积极,小腿、脚前掌蹬扒地不充分

4弹力带牵引途中跑

将弹力带两端分别套在前后两人腰间,前者在后者适当拉力情况下,完成60~80途中跑

后程力量不足、最高速度难以保持

5、用弹力带做终点线,练冲刺

二人手执弹力带两端轻轻拉开,立于终点线两侧,带高与冲刺者胸部位置,练终点冲刺

练习兴趣不高,躯干撞线不明显

6弹力带牵引小腿提

弹力带一端固定于地上,一端套于脚踝,练习者连续用力提膝前摆(可手扶外物稳定身体)

大腿带动小腿提膝上抬无力、起腿慢抬不高

7弹力带牵引俯卧屈

小腿

练习者俯卧垫上,两条弹力带一端固定,另一端套于两脚踝处,交换快速屈小腿

蹬扒地结束后大小腿折叠不充分

8、用弹力带做抗阻力半蹲

弹力带中部经后颈过斜方肌,两端套踩于脚下,做半蹲练习(根据身高调整长度)

大腿蹬地无力

 

2对照班四(10)班:47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7~8人,在田径场上分组依次练习,老师认真观察及时指导学生练习。练习内容:传统的短跑训练内容。

3保障对照班、实验班各组的训练时间相同、练习密度一样。

4、通过12周的训练,对实验班四(13)班、对照班四(10)班进行50跑的测试,测得数据与原始数据比较。

三、结论:

在保障训练时间相同、练习密度、运动心率大致一样的情况下,通过12周的训练,对照班、实验班的训练结果如下表:

 

班级:   四(10)班

班级:   四(13)班

姓名

原成绩

练后成绩

加快值

姓名

原成绩

练后成绩

加快值

刘昊哲

9.9

9.5

0.4

钱梓峰

9.2

8.5

0.7

 

9.3

8.9

0.4

王霖子

9.4

8.6

0.8

 

9.7

9.4

0.3

房泳珂

9.3

8.8

0.5

俞能煜

9.1

8.4

0.7

周力帆

9.2

8.5

0.7

叶宸旸

9.6

9.4

0.2

宋琪辉

11.2

10.1

0.9

胡周睿

9.5

9.2

0.3

周 琪

10.4

10.1

0.3

郭晨轲

9.4

8.9

0.5

卜俊超

10.3

9.6

0.7

陆超毅

9.0

8.6

0.4

吴冬玥

9.9

9.3

0.6

黄劲彬

9.4

9.1

0.3

黄周恩

9.7

9

0.7

 

9.3

8.9

0.4

王 鑫

9.0

8.3

0.7

 

9.7

9.6

0.1

庄佳奔

9.3

8.7

0.6

闵嘉豪

9.7

9.5

0.2

陶 俊

9.8

9.3

0.5

朱政阳

9.3

8.8

0.5

陈子熠

8.9

8.3

0.4

於明阳

9.6

9.3

0.3

巢 晔

9.8

9

0.8

陈嘉豪

9.7

9.3

0.4

方雨昊

9.4

8.9

0.5

梅文煜

8.9

8.4

0.5

任 锦

9.8

9.4

0.4

 

9.6

9.4

0.2

张亦涵

9.8

9.3

0.5

 

9.4

9.3

0.1

陈玄冰

8.7

8.4

0.3

周奔驰

11.0

10.1

0.9

羌秦泽

8.8

8.4

0.4

潘润涛

9.2

8.8

0.4

李弘安

11.0

10.3

0.7

吴昊熹

9.8

9.6

0.2

陈 钱

9.2

8.6

0.6

 

9.5

9.2

0.3

蒋明

9.9

9.3

0.6

 

9.7

9.3

0.4

朱凯文

9.5

9

0.5

张嘉辉

10.4

9.8

0.6

黄欣语

9.6

9

0.6

马文涛

9.5

9.4

0.1

高婧昕

9.8

9

0.8

顾子淏

9.7

9.5

0.2

钱好好

9.2

8.7

0.5

艾锦天

9.8

9.9

-0.1

任 珂

10.1

9.6

0.5

支峥

9.9

9.6

0.3

陆 婷

9.1

8.4

0.7

叶舟横

9.1

8.8

0.3

王 演

9.3

8.8

0.5

 

9.5

9.2

0.3

白佳雯

9.6

9

0.6

 

10.2

9.7

0.5

 

9.9

9.3

0.6

 

9.8

9.6

0.2

陆 佳

9.6

9.2

0.4

 

10.1

9.6

0.5

白新宇

9.7

9.4

0.3

 

9.6

9.2

0.4

周 颜

9.8

9.4

0.4

张姝欣

10.3

9.7

0.6

杨 楠

9.6

9.4

0.2

周易儒

10.8

10.2

0.6

杨淑婧

9.7

9.2

0.5

严淼洁

10.2

9.8

0.4

邵 静

8.9

8

0.9

钱佳榕

10.8

10.2

0.6

夏益鸿

9.6

8.8

0.8

 

9.7

9.4

0.3

刘馨馨

9.0

8.6

0.4

吴子沁

10.0

9.6

0.4

赵 宸

11.2

10.1

1.1

梅凌霞

9.7

9.4

0.3

林凯诺

8.4

7.9

0.5

李鑫宇

10.3

9.6

0.7

王佳怡

9.1

8.6

0.5

王宇晴

10.5

10.1

0.4

蔡瑜乾

11.2

10.5

0.7

任湉芯

9.8

9.5

0.3

 

 

 

 

曾璐楠

11.2

10.3

0.9

 

 

 

 

符柯欣

10.6

10.1

0.5

 

 

 

 

沈亦琦

10.4

10.3

0.1

 

 

 

 

 

平均成绩:9.813

平均成绩:9.448

均增:0.365

 

平均成绩:9.626

平均成绩:9.037

均增:0.589

 

通过对比分析可见:

1、对照班训练前平均成绩:9.813秒,训练后平均成绩:9.448 ,平均加快0.365秒;实验班训练前平均成绩:9.626秒,训练后平均成绩:9.037 ,平均加快0.589秒;排除随年龄而自然增长的速度还多加快了0.224秒,可见利用弹力带训练的效果确实比传统短跑训练的效果更好。

2、在训练过程中实验班由于加入了新的器材,训练的积极性较高,能自主练习且热情高涨;而对照班方法相对老套、没新鲜感,训练热情难以调动,自主参与度不高。

3利用弹力带训练创新了短跑训练的方法,为动作发力角度、上下肢力量、外力作用、比赛激励、实物引导与短跑速度之间的关系探得一些方法。

四、存在问题:

课题研究的宗旨是利用弹力带训练发展学生的短跑速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人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式等,让学生体验他们认为枯燥的跑类运动带来的快乐感受。但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仍发现一些问题如:

1弹力带牵引起跑练习时,身体角度的固定不足,但需要它有弹性的阻力,如何解决。2用弹力带做终点线,练冲刺时,拉弹力带同学松手不及时,有时会弹到冲刺跑学生。

3短跑练习时半数以上学生一味求快,而忽视跑的放松、自然、正确的技术。

4、如何更好地把弹力带练习与传统练习相结合,使教学方法更有效、操作手段更具体,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短跑能力。

五、努力的方向:

1、创编更多切实有效的发展学生短跑能力的教学方法、手段;

2、设计一份针对几类学生身体具体情况的短跑运动处方;

3、增加速度与下肢力量的检测,以检验各项训练与短跑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4、变思维、创教法、多手段贯彻“快乐教学”的宗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