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   学中做
发布时间:2011-10-08 13:32:47 点击次数:

做中学   学中做

——浅谈“做中学”对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

摘要:在课堂中的哪个时间段完成练习册“做中学”这一部分的内容让我思考了很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来完成“做中学”是很不错的一个方法。我通过学生练习册正确率情况、课堂纪律、课堂实验记录、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评价,发现边上课边完成“做中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管理课堂有很大帮助。

关键字:做中学   生活经验   课堂   效率

为了能使实验结果明显,我选择了一个平时练习册完成情况不是太好、课堂纪律散漫、不爱做记录的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完成“做中学”;另选择了2个平时表现总体情况较好的班级作为对比班,分别在课堂结束前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和整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完成。

一、          边学边做,乐在其中

1、              节约记录时间,增加实验目的性

科学课堂中,主要是带领学生学会探究,喜爱探究,科学实验活动比较多,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知识。在我之前的科学课堂上,因为科学书是循环使用的,无法给学生在上面做记录,所以让学生专门准备了科学记录本,来记录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

再做实验记录这一部分,发现非常不便且时间长。如小车的运动与哪个因素有关这一个实验,小组已经讨论好活动方案,但需要记录数据,所以老师一般都会提供记录表格,让学生照着做记录。

实验设计与记录表

假设:小车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改变的条件

实验结果(厘米)

平均数

1

2

3

4

5

 

 

 

 

 

 

 

 

 

 

 

 

 

 

 

 

 

 

 

 

   

 

 

 

 

 

 

 

这样一张表格学生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把它抄到记录本上。而且学生的写字速度并不一致,有快的同学抄好之后无事可做,有慢的同学跟不上节奏。一节课的动手实验时间明显减少了很多。

我也尝试在遇到这样的实验设计与记录表时,选择课前打印好发给学生,但是这样的记录表到下节课时,没有多少学生还能拿出来。没事对这样的一张纸片就认为是课堂上用用的,用完之后没有保留的意识,就算对学生进行提醒,效果也并不好。

练习册是始终留在学生身边的,在练习册上做记录对学生来说既方便又可复习,对老师来说既省时又简单。合理利用“做中学”这一部分的实验记录表,既能省去了学生抄表格的机械工作又节约下了抄的时间,使学生动手实验时间增加,让他们讨论和动手的时间更加宽裕,隐形的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实验教学时,可以直接把表格投影,全体一起来认识表格中的各个知识点,使整个实验教学与记录结合在一起,课堂节奏紧凑,高效。而且“做中学”的实验记录表清晰明了,使学生在做实验时目的更明确,实验过程更清晰,对知识的记忆印象更深。在复习时看到这些记录的数据是对当时实验情境的一种回顾,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且正确率明显提高。

2、              发散想象思维,拓展课外知识

小学生的想象力正式迅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在“做中学”中,也常常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想象创造。如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摆。有的学生对摆没有认识,无从下手,只能看看其他同学的设计随手涂鸦,没有一点创造和想象成分。这就使他自己看到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缺乏生活经验,需要在课后多补充一些课外知识。

除了根据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发挥想象和创造之外,也有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前就做些课外工作的。在养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动手时边养边获得知识的。但仅仅局限在动手养这一方面显得教学范围狭隘,所以“做中学”给出了一些提示:记录查找到的跟养蚕有关的传说或写蚕的诗歌。这肯定是需要学生在课外去查找的,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补充,不仅会养蚕,还了解蚕的过去。“做中学”中还要求学生比较真丝织物与棉织物各自的相同与不同点。这一部分即有学生的生活知识,如若不是了解的太多,也可以通过网上的查找找到,对自己的纺织材料这方面也是一个了解。

看似是关于一个点的知识,但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去想象,可以形成一条线,织成一个面,抓住机会,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补充生活经验的不足。

3、              培养理性思维,突破前概念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前总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它可能是离散的,可能是连续的,就如通常所说的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但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但与其他学科不同,有很多学生原有的知识时错误的,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是有很大困难。就如:《一切都在运动中》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生活中人、车、鸟等等这些物体会运动,学生没有疑问,但为什么可以说树也在运动?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的。

在“做中学”中,提供了一张发现物体运动的表格,并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就是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了解。学生对一些静止的物体无法理解它在运动。学生前概念对新知识的阻碍。在分辨摩擦力的“功”与“过”时,学生也是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感觉的猜测,简单的几句话有时也难以把学生的错误观点纠正。

在学习新知识时,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了解是有必要的,可以对学生的一些明显的错误知识进行纠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辨别。根据生活经验、课堂知识,得到正确的科学概念。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分析问题,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行走,勇于突破自己,承认自己的已有错误经验,修正自己的错误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          边做边学,牢记在心

1、              有事可做,提高积极性

在课堂中完成“做中学”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中有了听课的动力,有事可做,减少了很多课堂中的摔直尺、揉橡皮、画画等一些小动作。

“做中学”的形式多样化,除了有作为记录的作用外,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作为一种随堂练。做完就相互校对批改,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的积极性,也使课堂纪律更方便管理,听课更认真、安静。

2、              事半功倍,增强自信心

很多学生对科学课的实验是既爱又恨,喜爱实验,有意思,却又需要抄表格做记录,浪费一大把时间。提出用“做中学”中的实验记录表后,受到学生的欢迎。既帮学生节省时间,有了多做几次尝试的时间;又帮学生指示着操作步骤,在交流讨论没有挺清楚明白的,可以根据“做中学”的提示完成,使课堂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而且记录数据清晰明了,一眼就能明白。还让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有了整体的了解,对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印象深刻,是学生对自己的动手操作有了自信心。

3、              牢记不忘,体验自豪感

由于课堂中及时把知识点通过“做中学”进行再次巩固,使学生的知识脉络进一步清晰明了。课堂中不小心开小差,在巩固时也可以进行补充。在一次教学了解的不透彻时,可以在“做中学”再次讲解,通过题目的侧面提示,有时有让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种感觉。

在没有负担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内容印象深刻,课堂中的难点问题学生也能突破,使学生感到学习科学是简单的,却又是充实的,让自己体验到了成功的自豪感。

三、          美中不足,值得深思

虽然说在课堂中使用“做中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但也有一些不足。

1、  异样的“安静”

在实验结束之后,是需要学生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全班交流的,但由于一小组只有一名记录员,且要求练习册都需完成,所以在汇报这一阶段是异常的安静。没有小组愿意来汇报实验内容,都在忙着誊抄实验记录,把汇报时间大大缩短,让本该相互交流的切磋时间变成了记录时间。

于是,我想到让每一小组的记录员负责收拾桌面,在他收拾桌面的时间里把其他成员把记录誊抄好。但这只解决了一部分同学的问题,写字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同学好了,慢的同学就是空着交了。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探索。

2、  一成不变的“失败”

在发现“做中学”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时,就开始根据“做中学”来设计教案,可有时发现,整节课有些乱,层次不明,条理不清。于是我根据我设计的教案来完成“做中学”。即时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调整完成“做中学”中的顺序,有时甚至会从后往前做,但这样却更符合自己的教学习惯,使教学内容清晰明了。

虽说边做边学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并不是一种方法就能解决全部问题。有时边做边学,反而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汇报内容,所以即时调整完成“做中学”的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不能拿住一个公式所有的东西都往里套,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需要改变“做中学”的顺序及完成时间段。

与学生实验之前的情况进行对比,边做边学的班级学生各方面进步都很大,不管是课堂纪律、练习册的完成情况、正确率等等,连喜欢来小差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甚至可以与以前的对比班相媲美。对比班的变化并不明显。

为了让学生保持住这样的积极性,我常常准备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并且选出班级最佳学习成员和最佳小组,公开展示在黑板上。从精神与物质一起对学生进行鼓励。

虽然找到了“做中学”与课堂教学的连接点,但如何更好的把“做中学”的作用发挥出来,还是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实践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