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小结】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小学数学立体阅读课程建设的研究学期小结(2017.9——2018.1)
发布时间:2018-02-01 13:32:23 点击次数:

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小学数学立体阅读课程建设的研究

学期小结

2017.9——2018.1

    本学期我们主要研究的重点是:1.制定好学期研究计划,并在过程中严格执行研究计划开展相关研究活动。2. 加强理论学习。3.切实开展好每一次的课题组研究活动。4.对网站进行进一步完善。

    本学期我们坚持以理论为依据,以课堂为载体,严格按照课题制定的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现对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课题组的全体教师继续积极学习继续理论学习——《立体思维:基于全息视域下的阅读教学新策略》以及与立体阅读相关的理论和文献资料,并通过交流、反思等形式进行研讨,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水平。

二、扎实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本学期我们积极开展课型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力争让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处于研究的状态,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得以发展。

(一)分层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是研究者。

1.在课题组层面,由课题组长带领全体教师开展专题研究。本学期重点研究了关于数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案例

九月份开展的主题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活动中,王丹虹老师执教二下《认识线段》。重点关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十月份开展的主题为“读懂课堂:数学教师的应然追求”活动中,邵璐露老师执教四年级《平均数》。重点关注从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转向深刻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她从概念本质入手,帮助学生积累数据分析经验,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在输赢中体会平均数的“整体性”和“敏感性”,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在精巧的练习中深化知识内涵,提升应用意识。

十一月份开展的主题为“让儿童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活动中,黄晓柯老师执教三上《轴对称图形》。重点关注从观察蝴蝶、天坛和飞机模型入手,要求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 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把教材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通过“折一折”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丰富对相关图形的感性认识。最后,用“折、画、剪”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锻炼了动手能力。

2.在教研组层面,两位教研组长能将课题研究主动融合到教研组活动中,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每位教研组长都是课题组成员之一,按照学校要求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在开学之初,教研组长就对本学期要研究的内容进行整体策划,会将教研组研究主题与课题研究有机整合,同时关注到研究主题的序列性和迁移后续,使得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展开。低年级教研组重点关注绘本教学的策略研究,中高年级重点关注数学家故事的策略研究。

3.在课题组成员个体层面,能够积极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自己日常教学相结合。如姜鹏飞老师研究了《将“假设法”渗透到常态课中对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有效性研究》,王丹虹和谢玲玲老师研究了《对直观教学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课效率的研究》。

(二)营造立体阅读氛围,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课堂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进和发展。

 (三)笔耕不辍,让每一位教师处于思考状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教学设计等,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

三、不断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如何更好地保障“立体阅读”时间?因我校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都有规定,各年级的课业负担也开始重了,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有时间进行数学的课外阅读;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阅读的素材多而杂且不统一,若学生阅读时老师不在身边,学生的困惑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继续阅读的积极性,所以在后期的训练中,我需要对课外阅读素材进行统一筛选,一周或两周内大家共读同一本数学绘本,这样教师的指导性也会更强,学生们之间更是能进行阅读交流。

2.如何制定有效阅读评价机制。在建立阅读评价机制中,除了让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任务单去自我检测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阶段性小结,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我学习反思的能力,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可以帮助老师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式,给此项研究加入新鲜的血液。

五、及时总结,做好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理论的收集、研究课的通知、通讯、教案等及时上传到网上,及时做好材料的整理工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