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魅力
发布时间:2019-09-23 09:05:59 点击次数:

大师的魅力 ——参加“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四月正是杭州最美的季节。一边是西湖美景,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千课万人”教学研讨活动。我们一行六人参加了此次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四天紧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了现场的宏大规模,感受了大师的魅力,很多课堂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具亲和力的大师 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重叠》一课,且不说吴老师的课设计精巧,理念新颖,就亲和力而言,足以让人如沐春风。课始师生问好时,吴老师不只说了“同学们好”,还说了“谢谢同学们的礼貌”,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非凡的亲和力。课中吴老师对学生的感谢与尊重贯穿于每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产生对吴老师无限的依恋。教学过程中, 师:语文组有5人参加,数学组有7人参加,除了刚才题目中有2人重复之外,还可能有…… 生:3人重复、4人重复。 师:对的,还可能…… 生:5人。 生甲、乙:6人、7人。 生甲乙的回答引来一些反对,两人顿感尴尬,吴老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手举牌子按老师的要求操作,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两位同学大声说出“最多5人重复”。这样的做法许多老师都会,但让答错的学生如此自然地、快乐地操作,并自主找到正确的答案,变错误为契机的功底需要千锤百炼。 最清新的大师 虽然张莉老师上课已接近傍晚,但是她优美清新的教学语言,流畅自然的教学风格,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抓住了听课老师的心。张老师教学的是人教版三年级的《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有这个内容,还记得自己在教学时,有的学生对情境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收集能力不强,读图能力欠缺;有的学生知道如何列式,但却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有的学生对每一步算式对应的算理不明;还有的学生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策略。而张老师对这些学校的难点和问题的关键处,都意义做了精心的准备,因此课堂显得游刃有余,张弛有度。 要解决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抽象的,而学生的思维特点却是直观形象的。张老师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再通过图形让学生理解每一种解题方法中每一步的数量关系,至关形象的图示让学生对每一种列式所蕴含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我还注意到,张老师在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时候,连续问了学生这样两个问题:“怎么会想到要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呢?”“怎么会想到先求三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呢?”张老师的着意强调,让学生明白必须通过问题和对题目的一直信息分析提炼出中间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最幽默的大师 印象中上一次听徐长青老师的课是《搭配的规律》,课堂上他风趣幽默,素有教数学中相声讲的是最好的,说相声中教数学是最好的称号。的确如此,这一次他执教的是《烙饼中的数学》,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归纳中发现“烙饼”的最短时间与饼的块数之间的关系。 课一开始,徐老师貌似不经心地撕白纸,一张一张,优哉游哉地撕着,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这样撕很慢,于是马上就有学生喊道:“太慢了!”老师问:“为什么太慢了?怎样撕才快呢?”学生:“一起撕!”师恍然大悟道:“哦!你们就是想让我同时撕是吗?”直接引出:做事时要找到最优化的方法。一个小小的游戏,道出了今天教学的主题:方法的优化。 最生动幽默的还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中,教师出示问题情境: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烙两张饼最少要多长时间?教师问:“2张饼烙熟要多少分钟?你是怎样烙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时,不仅让学生加上“烙”的动作,还让学生一定要加上“烙”的声音,看似有点搞噱头,然而就是在学生一声声“唰”、“唰”地形象地表现出同时烙饼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案。 整个课堂我们发现,学生一直对烙饼的问题兴趣盎然,饼的块数逐渐从2块增加到4块、3块、5块,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学生发现烙饼其实就是研究面的问题。最搞笑的是最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烙一张饼真的必须要6分钟吗?”一下子将所有的学生问得目瞪口呆,认为刚刚得出的结论老师怎么又提出质疑了呢?此时,教师戏剧性地出示了一张电饼铛图,让所有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忍俊不禁,同时又有了思考:正是有需要,才会有创造,要充分开发资源。 最“慢”的大师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观念,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都很不容易,因此课堂上一定要把握节奏,精讲精练。然而在黄爱华老师的课堂上,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慢”的艺术,怎样停下脚步,静待花开。 黄老师的课没有按照套路从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入手,而是抓住了垂直概念中的一个词语“互相”展开教学:甲和乙互相成为朋友,就是指甲是乙的朋友,乙是甲的朋友,并且用一个符号让别人一眼看出谁是谁的朋友,甲 乙,在此基础上以让学生理解“互相”是什么意思,“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呢,最后才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互相垂直。 教学垂直的概念时,教师先是分别给出了两组直线的位置关系,一个是相交、一个是平行。到底哪一种位置关系才是我们刚才说的“互相垂直”呢?老师此时没有直接引入,而是给出一段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完成后,教师只是通过三个问题来实现自己的教,(1)你认为什么是互相垂直?(2)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是关键的字词?把它圈出来。每一个问题都是由学生到讲台前讲解,一个说错了没关系,换一个学生来讲;一个学生觉得说不下去了没关系,教师给你适当的指导。学生经过独立的学习、同伴间的交流、与老师的问答过程中不断建立互相垂直的表象,加深对互相垂直的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尽管老师的手放得很开,节奏放得非常慢,但并没有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反的,他比我们平时所谓的“高效的课堂”更高效。慢,是一种艺术;慢,更是一种境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