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9-09-23 09:05:59 点击次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春日的杭州必定更加浪漫,我是带着这种无限的期盼来到杭州的。短短的四天听课学习,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坐在体育馆的硬板凳上,享受着名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犹如品味西子湖畔的龙井,香浓味醇,回味甘甜。  

    在短短的四天观摩学习中,我走进名师,走进名师课堂。享受过数学大餐后,给我的感触颇多,我的总体感受是:受益匪浅!老师们上的这些课,让人赏心悦目,感觉老师们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愉快;他们的课堂师生情绪饱满,气氛和谐,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平等交流,给学生创设了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确实值得我学习。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学导课堂”,顾名思义是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学在哪里,导在何处?名师们为我们指点了迷津。下面就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说说自己的体会吧!  

    走进吴老师的数学课堂,让我真正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吴老师的这节《重叠问题》,以充满人文气息的交流对话、丰富灵动的教学策略见长。课堂上,吴老师胸怀学生、心存数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营造了真正安全的课堂氛围,引领着学生和学生深入地对话。吴老师的《重叠问题》一课很精彩,她的精彩不只在构思的巧妙,更多的是把舞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大胆自由地思考、表达、质疑、交流。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朴实而不失精彩,简单而不失清晰。在吴老师的课堂上,究竟谁是老师?是台上的的学生,还是台下的学生?似乎学生都可以成为老师,而吴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高明的“顾问”。当课堂出现“14”和“12”两种声音时,老师没有急于介入做出评价,奉献“真理”,而是把双方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了一场生生互动的对话。反思我的课堂,我就是那个急于奉献“真理”的老师,我忽略了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当的角色是“为学而导”。当学生出现错误回答的时候,我害怕学生回答不出我所想要的,所以我害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正是这样,我的孩子们就越来越不敢说,思维得不到发展。  

    其次,数学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如果我们笼统地把数学教学分为“教什么”和“怎么教”,那么“教什么”更多的是科学的问题,“怎么教”则是艺术的问题。往往在生活中,当我们碰到说不清楚的美好的事物的时候,我们会美其名曰“这是艺术”,对于大家都熟悉的敬爱的吴老师的课来说更是如此。吴老师的课堂有一种灵动的艺术美,因为我们的吴老师不是用静态的教材教,而是把它转化成动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代表演一演,有什么办法圈一圈,有什么问题问一问,上什么课的名字也自己来取一取,伴随着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完成学习的任务。这样的课堂,听课间让我们感受到课堂因为学生的自由表达而变得鲜活灵动。吴老师营造的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对话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们纷纷敞开心扉,积极参与到了对话中。  

    听着吴老师的课,心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做她的学生真幸福!亲切,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散发着一种“导”的芳香,数学课原来可以这么美!而我,只能慢慢学起!争取每天都让我的学生比昨天幸福一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