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  千课荟萃  万人共享——“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3 09:06:01 点击次数:

47~410日,我校一行8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参加了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本次活动阵容强大,名师云集,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郑毓信、吴正宪、张天孝、华应龙、刘德武、黄爱华、柏继明、朱乐平、张兴华、俞正强、钱金铎、许卫兵、殷现实等。四十多位专家、名师,演绎了三十多堂精彩的示范课,做了10多场丰富的专题报告,每日的专家点评,让所有参会的一线教师真正享受到了一次有营养的教育盛宴!真正是“千课荟萃,万人共享”。  

  回顾四天的学习,真可谓舟车劳顿,眼花缭乱,腰酸背痛,头昏脑涨,震撼不已。本次观摩的主题是“生态课堂”,何谓“生态课堂”?本次活动对此做了很好的回答,剥去华丽的外表,呈现出课堂原有的朴实、真实与扎实!他们聚焦着学生的思维,立足于学习的原点,教得清晰、实在、透彻,但又不失丰富、精彩与灵动;大师们风趣而不失风度,诙谐而不失深刻,有意而不失深意,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别有用心,这大概就是“生态课堂”了吧!细细反思,浅谈几点感受:  

  一、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慢镜头”  

  教学需要“慢镜头”,尤其是概念、方法、原理的最初认识和形成阶段,需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领悟中获得活动经验、体验,生成新的发现。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是和他的探究过程分不开的,探究中越是充分展开,充满着曲折和变化,越是感受强烈,就越能理解深刻。如丁杭缨老师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位值制和十进制,教师不惜花了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数数”活动,在排除了一些“不方便”的数法后,让学生1010个地数,教师在计算器上拨珠,此时丁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耐心地数到1000,一方面让学生完整地经历1000的由来,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计数器感受到“满十进一”的十进关系。再如许卫兵老师的《认识小数》一课,许老师抓住了小数和十进分数的关系展开教学,但又不是停留在教师直接的讲解和“告诉”,而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借助于直观图示的形象支撑,建立起了一位小数的“直观模型”。  

二、数学课堂学生需要“话语权”  

        数学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尽心地“玩”——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愉快地“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认真地“想”——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本次听课的感受就是觉得学生很会说,很敢说。如俞正强老师的《生活中的比》一课中,俞老师的真实、朴实、智慧令人钦佩。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列举了海量的信息,例子由单一的打篮球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的比逐步拓展到脑袋与身体的比、炒菜糖与酱油的比、洗衣服粉与水的比,看似简单的“聊天”中将相差关系的比与倍数关系的比,逐步让学生清晰、理解。在教师营造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想到什么说什么,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不断地深入,遇到自己不会的就大胆地说出“不知道”,还原了学生最本真的面貌,这不正是生态课堂所积极追求的么。  

三、数学课堂学生需要思维含量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数学力量伴随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一起潜长,相得益彰。张德强老师的《找次品》、牛献礼老师的《植树问题》、吴正宪老师的《搭配》、赵震老师的《等量代换》等课都是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在钱金铎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上,我深深感受到他不断激发儿童的数学思考,不断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艺术。钱老师精心选择了富有思维内涵、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中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有统计图、表中的问题;适当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说一说、猜一猜、摆一摆等;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横向沟通、纵向拓展的对比讨论:在妈妈和小龙的年龄比较中解释年龄倍数变化与年龄差不变的规律,在根据统计图提问时,适时对“倍”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等。这样的教学,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有效帮助学生拓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引发数学思维,问题的意识自然产生。   

四、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  

  数学可以这么教?数学应该这样教!数学还可怎样教?数学课要提供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且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学习素材,以促进学生更自信、更认真的思考,更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如牛献礼老师的《植树问题》一课,牛老师站在用数学思想来指导和带动具体指示内容的教学的层面思考《植树问题》,跳出解决“两端都种”、“只种一段”、“两端都不种”三种不同类型应用题的束缚。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统领课堂,紧紧抓住植树问题的本质也就是对应问题进行教学,组织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模——应用——拓展”这一过程。期间躲过教学环节,学生先猜想尝试,再通过画图验证,通过画图寻找“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脑海里一直回味着华应龙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工作很忙,没时间思考;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思考,所以工作很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