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学汇道,提高教育实效
发布时间:2012-11-08 18:41:04 点击次数:

拓展教学汇道,提高教育实效

——例谈品德教学与学校活动的整合

黄锡权 徐雅志

    作为小学校长,笔者一直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对品德教学与学校活动的整合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特就实践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赋予教材以生命——大胆重组

  新课标指出:  “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使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尽管品德与社会教材力求设置生活化的学习主题,在内容上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在教学实践中仍难免出现与学生生活不符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舍去那些不适合于本地区的内容,增加一些本土化的、孩子们熟知与感兴趣的内容,让教材焕发生命力。

    如六年级下册“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我们就对教材内容作了一些切合实际的重组,使之与学校活动充分整合起来。如对身边的环保问题和一些高科技环保设施的认识,我们是利用学校每年的传统活动一一邀请环保局专家为我们开设专题讲座(全年级上大课)来解决。另外,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垃圾分类处理厂和废物利用工厂,请企业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现场讲解环保措施。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上述例子中,我们在保留教材原有学习主题的基础上,又为学生创设了利用本土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获得了更大的实效。

    二、赋予教育以深度——适度延伸

    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和我们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适度延伸。

    如五年级上册的“安全伴我行”单元,其教育主题是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红绿灯))一课讲的便是交通安全,旨在让学生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近几年,交通事故~直占中小学生意外伤亡原因的第一位,并且显示出不断增多的趋势,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该课文安排了三部分内容:认识交通标志,了解交通法规;学习简单处理交通事故的方法;搜集交通标志,编写安全用语。而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出校门向东50就是镇上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西面、南面都是纵横交错的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是绝大部分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地。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认为教材内容必须适度延伸,才能尽量满足保障学生安全的需要。因此,我们增设了如下内容:

(1)营造安全教育氛围。学校明确提出“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的口号,合理利用空间,使墙壁、楼层、过道都能恰当地发挥育人功能。如,车棚墙上贴着交通安全宣传标语,橱窗里陈列着6块交通安全宣传板报,楼道里张贴着《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班级的黑板报阶段性地以交通安全教育为主题。同时,师生共同设计了近百幅交通安全漫画,并从中精心挑选了17幅绘在校园的围墙上,使校园围墙成了“会说话的墙”。学生在这浓浓的安全教育氛围中无形地获取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意识,受到了全方位的安全教育。

(2)一分钟安全教育。我们要求各班坚持利用放学前的一分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深化ct平安回家”活动,使安全教育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让安全警钟长鸣。

    (3)增设交通安全教育网页。利用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我们在学校网站上专门制作了交通安全专题阅览室,以生动活泼的宣传画面、幽默风趣的文章、真实确凿的数据、惊心动魄的新闻等方式,把学校安全教育活动资料都收录其中,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或课余时间浏览,促使其自觉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4)规范骑车行为。一些高年级孩子骑自行车上下学,造成了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为此,我们在交警的协助下对骑车学生的年龄、车况、车技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考核。如车技考核这项活动,学生都能踊跃参与,因为它不仅仅是考核,更是一项融知识性、技能性、竞技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孩子们接受的交通安全教育更实、更细了。

    三、赋予师生以时空——恰当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常常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达成,但很难真正落实。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这门课程的老师大多是兼职,常常认识不到位,精力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也受到教学时空的限制。我们决定把这类活动安排在双休日、长假、寒暑假中分散进行,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以上矛盾。

如学校每年暑假都要给孩子们布置综合实践活动任务,这就可以与品德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以三年级下册“生我养我的地方”和四年级下册“我看家乡新变化”这两单元为例,我们可以布置相关的假期综合实践活动,如“搜集家乡老故事”  “访问家乡的劳动者,了解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了解家乡各行各业的生产情况”  “调查家乡的交通情况”“探访家乡的机构”等,让学生借助社区、家长的力量开展活动,深化教学主题。我们将学生按居住区域分成若干综合学习小组,每小组由热心学校教育并具有一定管理、指导能力的家长负责指导,开展校外的学习,比如参观、调查、访谈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就活动体验进行交流,对活动资料进行整理,以达成学习目标。

这样的整合方式要求我们转变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教师要注意对全学年的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活动,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四、赋予知识以厚度——兼顾积累

    俗话说,“知识在书里,功夫在平时。”大凡有学问的人,平时都是十分注意知识积累的。小学阶段正是积累知识的大好时光,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促使孩子们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综合性知识,比如三年级“东西南北中”单元,要求学生了解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以及中部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以及长江、黄河流经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和祖国各地的特产等。又如四年级“好大一个家”和“共同生活的世界”单元中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民族服饰以及地球上的人种分布等。这就要求我们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积累这些社会知识。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的竞赛活动来达成这一目的。

    一般来说,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各类竞赛活动,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组织。我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穿插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常识,并且注意避免那种只有少数尖子生参加的组织方式,争取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参加、都有兴趣参加。我们的组织方式一般是这样的:把每班学生大致按平时成绩分ABCD四组参加年级竞赛,每组都设一、二、三等奖,使孩子们有更多得奖的机会,从而大大增强了参与热情。

总之,我们认为,老师要上好品德课,就要做好“借力”的文章,特别要善于整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同时,学校管理者也要尽力创设能服务于教学的活动,使两者形成合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象山县石浦镇番头小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