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与学生对话
发布时间:2014-06-30 10:05:02 点击次数:

  让历史与学生对话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教学策略

● 周泽 武

【内容摘要】怎样认识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题村,怎样有效教学这类题材、真正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这是一线教师目前的困惑,也是广大品社教师正在经历的研究课题。实践表明,要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就得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历史事件与德育渗透”的关系是基础;处理好“静态历史与活化历史”的关系是手段;处理好“现实感受与过去时态”的关系是关键;处理好“尊重历史与创造学习”的关系是重点。

    【关键词】德育 历史 教学 策略

    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课该怎样教学才有效?这是很多品社教师的共同困惑。2008年秋期,我有幸代表骨干培训班学员到重庆江北新村小学执教了《林则徐与虎门销烟》这一课。我感到历史题材品社话题最难把握的就是:怎样将久远的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起来,从而完成品社课的德育渗透功能?也就是说,如何“让历史与学生对话”,这是教学历史题材品社课的关键。

    在积极的实践及反思后,笔者认为,在品社教学中实现“历史与学生对话”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历史事件与德育渗透、静态历史与历史活化、学生生活与历史事件、尊重历史与创造学习。

   一、处理好“历史事件与德育渗透”的关系是实现“历史与学生对话”的基础

   品社课融入历史内容,首先执教者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这门课程究竟姓“历”还是姓“德”?我究竟是历史教师还是品德教师?这是对历史融入品社的认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认识到位,那么执教起来也就难免糊涂。

   历史和德育有什么关系吗?杜威认为,历史是形成人类道德品性最优良的学科,是“永恒且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历史始终以人为中心,关切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帮助儿童理解人生的意义、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历史对儿童来说是进行品德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品社教师如果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历史与德育的融合,就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所以,品社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清晰的认识到教材中关于历史内容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品社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是师生探讨人类生活问题的工具,是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我,认识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意义生成与个人创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处理好“静态历史与历史活化”的关系是实现“历史与学生对话”的手段

   物化为课本内容的历史知识是静态历史,因为它脱离了产生的历史时代和环境。品社教材选取了历史细节和彰显生命的历史叙事,这就使历史变成了关怀日常历史人物、叙述细微历史事件的故事。因此,要实现“历史与学生对话”,教师就得活化历史,让历史变得丰满生动、亲和易懂,赋予历史教材向现实生活转变的第二次生命,让历史以亲和、生动的姿态走近儿童,让学生展开与历史的对话。

   1.精选历史叙事,找准儿童的“兴奋点”

   教师要“活化历史”,就得在设计教学时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品德这一中心任务,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挖掘能够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历史叙事,这些历史往往承载着鲜活的生命表达和生动的细节描述,特别是那些流淌着真情和饱含辛酸的真实人物故事,一个微小的故事就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找到学生情感与道德的“兴奋点”。

   教材中编选了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与赏析,还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境和情感,引发学生的自我想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感染。教师所选的素材要精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应对学生所感兴趣的焦点进行预测和把握,对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更多的扩充,以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教材中提供了许多有关受害者被虐待与侮辱的细节描写,《李奶奶身上的37处伤痕》和《东史郎日记二则》所描述的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给学生讲述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从那段历史中想象并体味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生活在优越条件下的孩子体会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宝贵,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创设历史情境,体验道德情感

   情境有唤起学生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出示有关时代背景和人物境遇的幻灯、实物、电影等资料来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开故事会、编演历史剧、参观纪念展览等活动营造历史情境,师生共同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通过想象、创造等方式使教材中物化为文字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如教学《林则徐与虎门销烟时》一课时,我就让同学们扮演林则徐与英国鸦片商进行角色表演,对于学生来,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而又充满吸引力的任务,教师在活动前先提出明确要求,还帮助学生对角色的背景和经历进行定位,激发个人的想象和体验,使人物更加鲜活,让历史走向前台,从而体会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再如,教学“地道战”、“地雷战”这一节时,可以采用播放电影录像的形式让学生在经典的战争片中受到熏陶,感受当时人民大众的聪明智慧和抗击日寇的热情。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班队活动和课外活动。拓宽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进行有力的道德教育。

   三、处理好“学生生活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是实现“历史与学生对话”的重点

   历史总是以一种过去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距离学生生活久远。学习历史需要个人感悟和理解的参与,学生学习历史实际上经历着一个“相遇—感悟—理解—升华—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注重过程创生的价值,把历史的教学看作是一个进行着的过程,注重学生对历史的“现时感受”,让学生在现实、现在的生活中找到“历史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鉴古知今,把过去时态的历史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的历史。

   1.历史感受要立足于学生经验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中历史事实向现实回归的跳板。只有当学生从历史中能够领悟到深刻的人生,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此时的历史教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回归生活的历史道德教学,就是要把握住学生的现有经验是什么,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回忆进行道德情感的迁移。如《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学生对鸦片的危害认识上缺乏现实感受,我就启发他们回忆生活中吸毒青年的样子,回忆参观禁毒宣传画看到的内容,还把清朝鸦片管的照片与现实吸毒场所的照片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把历史与现实链接起来,加深对吸毒危害的认识,上升对林则徐销烟的共鸣,爱国之情在心中更加激荡。

   2.在身边寻找历史

   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进行着的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刻上了历史的烙印,都是生活中进行历史首先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与关心了解中,学生才能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与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对民族及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要根据教材又能不拘泥于教材,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和学校社区中捕捉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历史教学活动应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教育资源。教材中安排了诸如调查家乡文化名人、寻访名胜古迹等活动。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走访社区,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与自身生存的环境和社会息息相关,现在的生活处处有历史的影子,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例如,邀请社区里的老人进行个人生活史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变化了解历史变迁对于个人的意义;也可以动员学生搜集地方历史资料,参观地方名胜古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最后完成对自己城市或乡村历史演变的调查研究。

   四、处理好“尊重历史与创造学习”的关系是实现“历史与学生对话”的目的

   课堂中的教学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静态历史的事实和人物,而且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观,尤其要注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熏陶与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以教材为参照,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体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世界出发去感悟与体验,最终再落实到自己的品德发展和行为塑造上。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留有许多弹性空间。它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材中的问号及留白的地方,不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有关活动的建议,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引导。

   教师要以教材为中介展开师生对话,激发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决策与制定中来。因此,教学要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开展类似于“自学—感受—讨论—活动”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教师要把思考和选择的权力归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创造。如《林则徐与虎门销烟》一课,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问题:面对林则徐纪念馆前的林则徐塑像,你想说什么呢?这个问题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与道德感受。

   2.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的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创生着许多有价值的活生生的资源,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表达了课程的过程价值,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亲身经历、自主创造;综合实践活动也成功地对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收获着交往的喜悦和发现的兴奋。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在学生自己阅读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书法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人民当家做主”时,则可以与班队活动联系起来,通过进行班干部竞选活动,使学生在选举与被选举中体验“当家作主”的真正涵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