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祖国灿烂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
发布时间:2014-06-30 10:06:53 点击次数:

让祖国灿烂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

——《我们为祖先而骄傲》历史知识类课文教法初探

内容摘要:

《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历史知识类课文由于时代久远、语言生涩、内容抽象以及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等,一直是公认的比较难以把握的教材。笔者立足儿童立场,从营造直观,化抽象为形象;增加想象,化被动为主动;积累资料,化独吟为共鸣;深入体验,化他知为己知;实现整合,化单一为综合等方面,积极探索教法,让祖国灿烂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连续有两篇课文,题目叫《我们为祖先而骄傲》,它是属于历史知识类课文,内容涉及祖先的发明和创造、千年不衰的文字、历史文化名人以及璀璨的艺术等,是传承祖国历史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好教材。但是,这两篇教材远没有生活类课文,让学生感到亲切熟识;也没有活动类课文,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因而是公认的难以把握的教材。主要表现在:

一、时代久远,学生难以走进文本。祖先离我们年代久远,文中以高度概括的认知内容,向我们介绍了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学生光凭简单的认知,难以激发起去探究这些悠久文化的愿望,也难以从心底激发为祖先而骄傲的情感。

二、语言生涩,学生难以理解文本。这两篇课文的容量很大,几乎经历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个漫长的发展史。每一小节、每一句话都承载着丰富的内容,语言凝练,高度概括。譬如说对于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的了解,课本上是作为重点的,但仅根据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以古文形式承载的孔子思想,学生是很难真正从抽象而生涩的语言中去了解孔子的伟大的。

三、内容抽象,学生难以引发共鸣。谈起历史,学生也许更对生动的史实感兴趣,而对文化名人、文化艺术的了解甚少,且缺乏一定的认识。譬如说,对于文化艺术瑰宝之一的中国画,如何去欣赏它,大多数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就课文内容来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另外,要上好这种类型的课文,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品德与社会》课是个开放的课程,很多教师害怕本身的文化素养积淀不够,因此,课堂教学显得拘谨呆板、不敢开放。历史知识类课文难上,成了执教这门学科老师的共识。

新课程赋予品德学科的内涵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此,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因此,怎样立足于儿童立场,让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激发起学生为祖先而自豪的朴素情感,是每个品德教学工作者的追求和目标。笔者最近参加了有关教材的研究,老师们在研究中所体现出的钻研精神和杰出智慧,以及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学理念,让我尤为佩服。现将老师们的教法摘录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策略一:营造直观,化抽象为形象

营造直观指的是教师通过运用多种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抽象的历史知识有更形象的认识,以便能较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效果。

策略二:增加想象,化被动为主动

增加想象指的是教师提供想象源,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还原历史,激发学生感知事物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策略三:积累资料,化独吟为共鸣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具有开放性,课程资源也丰富多样,网络、书籍、报刊等为我们快捷地获得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有的品德课,学生因课前没有搜集资料,整堂课成了教师和极个别学生的对话课,其余学生都成了“坐客”。因此,积累资料以及如何去有效地交流内化资料,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认知上产生共鸣,显得尤为重要。

    在有关“历史文化名人”的教学中,课文重点介绍了孔子,一共提供两段资料,一段是对孔子的简单介绍,小标题是“伟大的孔子”,另一段则是出示了几则孔子的格言。仅凭这么提纲挈领式的介绍,能让学生认识到孔子的伟大,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很多老师想到了要在课前去搜集资料。而对孔子的认识,远非去网上搜集资料那么简单。因为,有关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以及有关这位圣人的一切,均是以古文出示,即使是用现代文诠释,内容也是极其深奥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这种搜集,反映在课上的交流,也就是学生结结巴巴地读着自己都没有理解的文字,其他学生不知所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孔子,在课堂上能与老师的讲解进行呼应呢?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多看有关孔子的书籍,自己对孔子要有一个充分全面的认识,以便学生交流时做适当而准确的点拨和评析。其次,教师把孔子的资料分为身世、背景、思想、影响等几大类,引导学生按类搜索。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交流时有针对性,不东砸一榔头,西打一棍子;二是让学生掌握认识历史文化名人的方法。三是在班级里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关孔子的故事,从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孔子的为人以及思想。第四,可以针对孔子的言行做一些常规积累,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孔子格言的实际指导作用。做好以上这些铺垫,再加上教师创设的开放式的交流形式,那么课上学生的交流就是水到渠成,他们的认识是内化的,是互补的,是深刻的,教师和学生就容易产生共鸣,对孔子的认识也会更深刻、更丰富。

策略四:深入体验,化他知为己知

深入体验指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以产生深切的体悟,从而与历史产生认知共鸣,实现认识的内化,产生所谓的“情通”而“理达”的效果。

策略五:实现整合,化单一为综合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因此可以放手让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互助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来实现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交叉和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立足儿童立场,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才能让祖国灿烂文化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