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进于道:为培养立言者奠基(一)王崧舟
发布时间:2017-03-08 21:33:38 点击次数:

技进于道:为培养立言者奠基(一)

 

王崧舟

 

老师们,这两天,我一直研究台湾的高考。我去过台湾两次,对台湾的教育,尤其是台湾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大陆从建国以后,经历反右,经历破四旧,经历文革,我们的文化几乎已经破碎不堪。我和太太一起去观看了吴天明先生的遗作《白鸟朝凤》。,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心情却是非常的沉重。其实电影本身的好坏,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的用强烈的感受到吴天明先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所承载的那种教化功能的丧失,不断的接触西化,不断接触洋人的观念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肤浅而感到深深的忧郁。所以这几年,我自己在研究台湾高考的时候,有一点感受特别的真切。就是至少,中国文化还不太可能绝种。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文脉,可能在台湾还保存的相对比较完善。

我把台湾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来做了一个剖析,我选了三道题目,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高考到底在考些什么?这道题目的题干是这样的,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因,最可能的是?然后下面是题面的内容。题面的内容,是选自台湾一个著名的现代诗人,叫杨唤,写的一首现代诗《花与果实》。杨唤是这样写的,他说,“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的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然后试卷的编制中,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它最后面的地方。因为通常如果按照大陆高考老师来编创这道题目的话,那么他们的用心可能更多的体现在后半部分。台湾高考也是如此。但是很明显,大陆和台湾之间是有差异的。我认为这种差异,其实和经验没有关系,和思维有紧密关系。当然和技艺更没有关系,和什么有关系?我认为跟文化有关系。所以,它最后的四个选项,我们一起来看看。(A)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B)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我觉得这道题出的非常好。我们先不公布标准答案。

第一,这道题目把现代文化和古典文化做了一次价值、思想层面上的贯通。我们以为,古人的思想,跟现代人的思想会有很大的差异,也正是这种下意识的观点导致我们对文化,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一定是保守的、一定是过去式的,也会留有这样一份警惕,以为那是古人的事,那是古人的思想,古人的观念,古人的价值,已经脱离非常远了,难道还有联系吗?其实不然,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太阳底下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事”。当代人有这样的思想情感,一千年前的古人也有这样的思想情感。五千年以前的古人也有这样的思想情感。因为我们发现,其实人类的生活方式变化的非常快,科技进步非常快。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性当中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说,杨唤的诗,《花与果实》跟后面四个选项,其实是四位诗人所写的四句诗,其中至少,某一位诗人,某一句诗所表达出来的最基本的人生感悟,哲学思考,其实是完全一致的。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先在的假定,所以题目的编创者,才会有这样巧妙的设计,这是第一。

第二,大家知道,要准确的回答这道题目,首先,你要能够准确的解读杨唤这段诗的内含。现代文的阅读,是阅读的基本素养之一。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它在考你什么?考你文化底蕴的积累。你看,不要看他只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涉及到什么?涉及到古典的四位诗人。试图要有了解而且你还要有感悟这四位诗人所写的这四句诗的内含。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没有良好的文化积淀。我相信,要做这道题目,难度是比较大的。我们来看看四个选项,他们分别的出处。(A)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王维号称诗佛。大家知道诗圣是杜甫,诗仙是李白,诗佛是王维,还有个诗鬼——李贺。这是王维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并不常见。题目叫《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綦毋是个复姓,他的名叫潜。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什么意思呢?没考中,所以他很郁闷。作为好朋友,王维写了首诗,安慰他。这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吾谋适不用”,适就是偶然的意思,就是我没有考举其实是很偶然的事情,你其它事情不要去责怪,懂你的人很少。知音稀,没有。这是第一句诗的意思。那么,这句诗的意思跟我们杨唤的这一段诗,它的思想内含是否一致,这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二,是晋代诗人,西晋的时候,其实是魏晋的时候,陆机写的一首诗叫《赴洛》,其中的两句:“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时光匆匆,过得很快,白驹过隙,时间一下子就溜走了。寒暑忽已革,革就是变化。从寒到暑,从暑到寒,这种变化是忽然之间的。大家看看,这句诗的内含和杨唤所写的那首诗要表达的内含是否一致。第三个选项是南宋诗人李清照,很有名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面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是李清照写的,非常有名的词,邓丽君还唱过。那么这首词写什么?写相思,是怀人之作。最后一项。也是北宋的大诗人柳永写的一首叫《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写什么?乡愁。游子飘零,难免会回忆自己温暖的故乡。乡愁是中国古典文化永恒的精神母题。其实这份乡愁,从本质上来说它不属于地理概念上的乡愁。我的老家在山东,或者说我的老家在河南,。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份乡愁,是一种精神的关系。这个寻找的是他童年时候留在他生命深处的那份温暖的印记,这也是人类基本的天性。现在大概的意思我们已经明白,我们做个选择,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公布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B)。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它是感慨和感叹时间的流逝,不可挽回。我们来看看杨唤的这首诗。我们说读诗要抓什么?抓诗眼,诗眼在哪里,诗眼在后几句话。你看,“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的啮咬、绞伤”,因此难免就会引起你的一片叹息。请注意,时计的齿轮,那就是时光匆匆,岁月如斯。那就是孔子感叹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像这道题目,我们如果跟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连接在一起的话,你还可以分别从论语当中找出四句来,然后选择句子。你看,这是古今贯通,这是思想和思想,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贯通。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指引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所以,高考考什么,语文老师就教什么。这个意义上面来讲,我特别推崇台湾高考所出现的这样的题目。这是一道题,是基础题。

 

 

我们再来,第二道题。其实高考语文试卷,主要就是三个部分。基础部分,阅读部分和写作部分。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部分,阅读部分。我们来看,阅读框线内文章后,回答问题。它有两个问题,但是它有要求,什么要求呢?就是你所回答的问题,要写成两篇短文。而这两篇小短文,它有字数的限制,就是有篇幅的限制。两文合计最长在250—300字之间。那么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它出的两道题目,这后面体现了题目编创者的思想价值。它这个题干的内容写了两段文章。甲,这是三国时候,魏武帝曹丕,《典论•论文》当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是非常有名的。可以说,中国古典文论,是从曹丕的典论开始。曹丕在论文当中这样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是曹丕“论文”当中的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这是第一段。第二段,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是法国人,他是华裔。高行健写的《文学的理由》当中的一段文字。高行健是这样说的:“回顾我的写作经历,可以说,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书写其时便已得到肯定。文学首先诞生于作者自我满足的需要,有无社会效应则是作品完成之后的事,再说,这效应如何也不取决于作者的意愿。”这两段文字,是精细的文字,用意极深。体现在哪里,体现在题目的编创者所设计的两道题目上。第一题,为何人可以透过书写而不朽?请依据甲段文字,阐释曹丕的看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长幅,但是它要求是小短文。像第一题,首先你要读懂曹丕的这段话。其次,你要紧扣这个题目,为何人可以透过书写而不朽,来阐释自己的题目和思想。其实,中国古代读书人、文化人,认为人生有所谓的三不朽。这三不朽用曹丕的话说,就是它可以让你的声名自传于后。它超越了年寿,超越了荣辱,它与日月同辉,它与天地齐平。哪三不朽呢?第一,是立德;第二是立功;第三是立言。你一个人,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你能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名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这样的建功立业,是可以名垂千史的。这是一不朽,还有一不朽,就是立言。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念,通过文字、语言保存下来,流传后世。四书五经是这样,诸子百家是这样,唐诗宋词是这样,这也是种不朽。所以古人追求的三不朽,在曹丕的这一段文字当中,专门针对立言之不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把“言”的地位充分的提高了。实际上,在曹丕之前,中国文学的地位并不高。在三教九流当中是被看作相对地位比较低贱的。然而,曹丕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上升到智慧的高度,上升到惊世嫉俗的高度。所以,一下子把文章的价值提高了。这些东西作为考试的要点理解,要能够了解它的文化的触点,文化的传承,它才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用极凝练的文字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表达出来。而第二个问题,题目的编制者这样说,以写作者个人的价值和异议为例题,你认为曹丕、高行健的观点是否相同。有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这个价值判断是什么呢?就是你从书写对写作者个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看,曹丕和高行健的观点相同吗?结论是不相同的。不相同在哪里?你要能够看清楚,并且要能够表达清楚。其实曹丕的观点更多的是强调是书写对国家、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是把社会意义放在第一位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高行健的观点是文学究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所以,语文乃是人的抉择。所以,他强调的是个体价值。这是古今文人对文章的社会功能和生命功能不同的理解。所以你看,这道阅读题,它涉及的文化跨度,它拥有的文化含义,几乎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说,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指导之下,台湾的课程,特别是台湾的语文课程,跟大陆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再来看第三道题目,题目是这样的:“在传统价值中,总是鼓励人们贡献所能,分享所有。但两人间的爱情承诺不容第三者分享,一向符合世道与情。有些商家只让会员独享优惠,也有合理目的。此外,有些生活中的趣味本来就不需要,甚至无法与别人分享。例如一杯啜饮咖啡的时光、一竿临溪垂钓的等待,一路挥汗慢跑的苦练,都可能如王维所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题目的表述非常的有诗意又非常有文化的内含。然后下面是这道题目的要求,前面是一段药引子。请以“独享”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论关于“独享”的经验、体会或反思,论说,记叙、抒情皆可,文长不限。我当时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欣喜万分。知道为什么吗?我就在想,原来台湾的高考题目也是可以猜题的。我就知道,如果说我是去年的台湾高考生,这一篇我一定能拿高分。因为我对独享的体会太深了。所以支持写作的背后是什么,也就是大量的阅读。你说阅读和高考有关系吗?表面上来看没有任何的关系,备考都来不及。而偏偏就是你看到这个书,你现在对他这道高考作文题就会有充分的把握。其实这道题目指向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指向的是价值取向,指向的是个体的价值取向。指向的是作为心灵自由的价值取向。独享就是一种心灵自由,是一种高度的自由。那么这里面我们会想到谁呢?我们会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不知其几千里也。”当时我的祖先王子游住在山阴。一天大雪,傍晚的时候,突然想到上游有他的好朋友。于是,他就令他的童子驾一片舟逆水而上。就那个晚上,兴致来了,驾一艘船,沿山西而上,找他的朋友。结果到了戴家门口,不能进去,回来了。我们会觉得很奇怪,怎么到了门口没进去又回来了。最有意思的是,子游回答的那句话“我本乘兴而来,尽兴而返。”其实他关注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他内在的那份兴致。兴致来了我就来了,兴致没了我就回去了。所以我们能够发现,独享不是现代人才有的,我们还会想到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难道不是一种独享吗?而这里的独享其实是与天地同在,天地与他一起在分享。我其实已经不存在,因为我已经融入到天地之间,我成了宇宙,宇宙就是我。所以这里的独享是大享,是天地之享,那么这个境界就非常之高。所以当你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当你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操的时候,你来审这篇东西的时候你一定拿高分。我想这就是台湾高考的命题和它的取向带给我们语文课程改革的启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