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进于道:为培养立言者奠基(四)王崧舟
发布时间:2017-03-08 21:36:19 点击次数:

技进于道:为培养立言者奠基(四)

 

王崧舟

 

三感当中,语感是基础,文感承上启下,最难的是境感。而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很少有老师能够站在境感的角度来细读语文的文本并且能够把这样的阅读体会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设计。

我们来看看关于境感的片段。这篇文章作为公开课教学入选率非常高的一篇文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段文字写的非常漂亮,写的非常美。那么,这段文字的美,究竟在哪里?可能站在语感的角度,我们会发现,这个美,站在文感、甚至境感的角度可能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美。但是稍稍有些遗憾,就是我们习惯从语感的角度去发现这段文字的美。比如说我们的编者就是这样的。我们来看这是这篇文章当中的思考和练习。思考和练习的第三个部分,一起来看一下。编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再体会体会。有没发现,编者的语感指向的是,“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他认为这个写得非常好。我们再看蔷薇,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我们来看万寿菊是欣然怒放,我们看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文章是这样写的,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我们再来看昙花,昙花是含笑一现。我们会发现,就是不同的花,意思表达的是一样的,就是花开了,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敏锐的语感。

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或者说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者仅仅是从语感的角度来发现文章的美那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语感当中,我们讲的大语感当中,小语感是基础语感,而更重要的语感恰恰是文感和境感。因此,对于这段文字,我们不光从语感的角度去发现它的美,还应该从境感的角度去发现我们以前发现不了的美。这个美在哪里,其实编者所编的这道题目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破绽——发现境感之美的破绽。在这道题目当中,编者为我们罗列了几种花,七种花。但是回过头去看下,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一共写到了几种花,是九种花。破绽就是还有两种花到哪里去了?第一种花叫午时花,第二种花叫夜来香。很显然,编者没有选午时花和夜来香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写得不美。午时花开花了,没有美,夜来香开花了,没有美。也就是我们从语感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写法显然不美。但是破绽就在这里。很多老师看不出这个破绽,比如说这位老师。他就按照人教版编者的要求,从语感的角度来训练学生。老师提供五种花,要求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把“开花”换成另外一种写法。1.蛇麻花大约在凌晨三点钟首先开放;2.淡雅的蒲公英大约在早晨五时开花;3.伯利恒之星大约在十一时左右开花,博得了“十一点公主”的美称;4.紫茉莉大约在十七点开花;5.待宵草大约在二十点钟开花。他选了五种花,然后要求学生来运用。如何运用,用课文当中写不同的开花的词语来重新写这五种花。看看孩子们写的:1.“蛇麻花大约在凌晨三点钟独展风姿。”本来是“开放”,现在变成了“独展风姿”,我们都会认为“独展风姿”写得好,请注意这是从语感的角度来看。2.“淡雅的蒲公英大约在早晨五时展开美丽的笑脸。”前面是开花,后面是展开美丽的笑脸,生动形象。3.“‘十一点公主’伯利恒之星大约在十一时左右为人们献上动人的容貌。”前面是开花,后面是献上动人的容貌,形象,富有情感色彩并且拟人,写得好,从语感的角度。4.“紫茉莉大约在下午五点花蕾初绽,吐出迷人的芳香。”5.“待宵草大约在晚上八点心花怒放。”我们都觉得从语感的角度来看,孩子们后面的写作都非常的好。词汇丰富,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我说绝大多数老师去审视一篇文章的命要,一般都只能从语感的基础层面的角度去发现,但是这是不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三感是个有机的整体,并且更高级的大语感主要体现在文感和境感上。我们从境感的角度再来审视这段文字就会发现原来还有更大的美,原来还有更美的美。我们会发现,首先,这段文字的用词不断的发生变化。比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变成了绽开的笑容。睡莲变成了从梦中醒来。”它用词不断地在变化,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段文字当中它的句式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说,写牵牛花,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一句话的句式,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凌晨四点是时间,牵牛花是花名,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是开放。因此,它的句式是时间,花名,开花。按照这个句式,我们来审视后面的几句话。五点左右,时间,艳丽的蔷薇,花名,绽开了笑脸,开花。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时间、花名、开花。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时间、花名、开花。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时间、花名、开花。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时间、花名、开花。接下去看,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句式变了。花名在前,时间居中,开花断后。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花名、时间、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花名、时间、开花。两种不同的句式,有变化。

我们再看看,语气也在变化。这个语气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一个字,这是语感更是境感。我第一次读和第二次读之间是有不同的。一个字决定了整个语气的变化。从中午开始读,“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语气的变化体现在“却”字,“却”表示什么,通常我们认为“却”表示的是转折,但是问题就来了,请问,这里有没有转折的意思。既然“却”表达转折,而这个地方联系上、下文的,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转折,为什么这个地方要放“却”?我们来听一听,“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有什么感觉?感觉就是十点的花是谁,十一点的花又是谁呢?你会认为文章没有写完。而现在你再听一听,“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有什么感觉,写完了。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感觉,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你就能够体谅作者,你就能够包容它的省略号,虽然很想知道晚上十点的花是谁,晚上十一点的花是谁?但是你允许他不写完,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审美之趣。留白、含蓄。这叫超以象外,这叫含无尽之意于有闲之意。也就是我们通常讲,言有尽,而意无穷。甚至还可以加一句,意有尽而韵无穷。恍惚飘渺之间还有一种韵存在。韵是什么,这个韵是说不清到不明的那个文气。文气是由境感决定的。所以站在境感的角度,你要盯住的不仅仅是一个一个的字,一个一个的词,你要从整体来理解这段话的美妙之处,这叫语言的节奏。语言的节奏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通过有规律的变化来实现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语言的节奏,我们回过头来看。比如,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单独的一句话拿出来,它的语感肯定是不好的,开花太简单,午时花太平常。但是这句话,放在整个语言环境当中,我们会觉得它有变化。这是一种调整。

 

其实并不是编者不会想,并不是作者不会写。其实作者可以这样写,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为人们献上了动人的容貌。后面那一句,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并不是作者不会写,也可以这样写,夜来香在晚上八点,花蕾初绽,吐出迷人的芳香。他会写,但是这两种花刻意的不写成这样,而要简简单单的写,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整一段文字的节奏,节奏之美乃是语言的最高之美。我们现在盯住的是它的形象,我们盯住的是它的丰富,我们觉得这样的表达很丰富,这也是美,但是那不是终极之美,不是顶级之美,那是基础之美。所以这个跟角度有关系。站在语感的角度发现这样的美,而站在境感的角度发现更高级别的美。如果我们明白他这样写是为了整一段文字的节奏,美就是节奏。美的神韵全在节奏。那么编者后面的所有设计都要做调整。比如说那道题目就可以改成这样,从境感的角度来设计。“仔细观察课文中这些写鲜花开放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牵牛花、蔷薇、睡莲、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昙花,你会发现它们写得都不一样,你会发现它们写得都很形象,你还会发现它们都使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叫拟人。但是这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后面继续。“仿照课文中这些写鲜花开放的词语,请你改写课文中另外2种花的开花。”午时花不要写开花,写成午时花为人们献上动人的容貌。夜来香也不要写开花。

夜来香写成花蕾初绽,吐出迷人的芳香。这是核心,多生动,形象。课文为什么不这样来写午时花和夜来香的开花呢?这个时候在孩子们心目当中,两种语言经验就产生了矛盾。第一种语言经验是凡是课文里的语言都是写得好的。课文中写午时花开花,夜来香开花,当然是好的,又是课文写的,这是第一种语言经验。第二种语言经验是凡是写得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就是好的。午时花为人们献上动人的容貌,夜来香花蕾初绽,吐出迷人的芳香是好的。这是经验的冲突,这是认知的张力。这个地方就有破绽在于孩子的大语感有可能在这一份之下喷涌而出,这是重要的提升。大语感怎么来?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的教授、学者陆俭明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书面语的语感怎么来?第一,大声朗读;第二,大量阅读;第三,是重要的文章要背诵;第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模仿写作逐步到有创意的写作。”其实这些经验根本就不形象,这些经验就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

下面谈第二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所谓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是对它的阐释、鉴定。后面谈语言,语言是什么?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刚才说的思维和语言它们是离不开的。因为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和文字之后,思维和语言就变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往这边看到的是思维,你往那边看到的是语言。语言当中有思维,思维通过语言来显化。两者是一体的两面。语言的精确一定是思维的精准。思维的深度一定是语言的丰富。而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思维要素是想象力。小学和中学不同,中学尤其到高中,主要培养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而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是想象力的培养,称之为诗性的思维。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力的发展和提升,就没有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美国内华达州有一家幼儿园叫劳拉三世幼儿园。有一年,这家幼儿园差点破产。为什么?很小的一件事情。“幼儿园有一位老师,叫薇拉小姐,薇拉小姐有个学生叫伊迪丝,那年她才三岁。有一次,这个孩子的妈妈买了个礼物回来。在礼物打开的口子上面印着一个英文单词“open”,叫这个地方可以打开。当伊迪丝看到这份礼物的时候兴奋的跟她妈妈说:“我认识这个字”。“念什么?”“念“O”。妈妈很惊讶,问谁教的?孩子脱口而出,薇拉小姐教的。为此,她的妈妈非常生气,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把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是在她的孩子,三岁的伊迪丝没有知道这个“圈”念“O”之前,这个形状对于她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苹果、太阳、足球、眼睛、笑脸、杯口、脚后跟、窑井盖、七星瓢虫、转动的风车。但是,自从薇拉小姐告诉孩子读“O”之后,所有的想象都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是“O”。她认为,薇拉小姐的这个做法严重的伤害了她的孩子的想象力,因此她向这家幼儿园索赔1000万美元的精神损失费。结果,内华达州陪审团最后一致判定劳拉三世败诉。有没有赔偿一千万,资料上没有显示,但是孩子的妈妈胜诉了,这是一个结论。为什么会胜诉,原来这个妈妈很厉害。在起诉这家幼儿园,在面对陪审团的时候,她对陪审团讲了一个故事。“她去东方一个古老的国家印度旅行。在他们的动物园看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动物园里养了两只天鹅。一只天鹅放养在一个比较小的池塘,一只天鹅放在一片很大的水域。但是她惊讶的发现,放在一片很大水域的那只天鹅的左边的翅膀被剪掉了,剪短了。她当时不理解,就问饲养员怎么回事?饲养员回答说在这么大一片水域里放养一只天鹅,非要把它的翅膀剪掉,要不然它就飞走了。原来剪掉一边的翅膀,使它飞行的时候失去了平衡。因此再大的水域它也飞不走,从此这只天鹅只能乖乖的,老老实实的呆在这片水域。另一片水域的天鹅翅膀不剪掉,因为它飞不了。因为天鹅的飞行需要速度,这片小小的池塘还不足以让它充分的滑翔飞上蓝天,因此它也飞不了。”讲完这个故事,孩子的母亲说“薇拉小姐告诉我的孩子这个词念‘O’,其实是把我女儿想象的翅膀剪掉了一只。从此,在她的想象世界当中,再也没有苹果、太阳、脚后跟、旋转的风车,只有那一个抽象到不能再抽象的‘O’。所以陪审团被她打动了,陪审员最后一致通过孩子的妈妈赢了。”也正因为这个著名的判例,导致了美国修改了他们的公民权利法。从那个判例之后,美国《公民权利》规定,美国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第一是玩的权利,第二是问为什么的权利。问为什么,是基于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妈妈,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妈妈不好解释,孩子的解释是星星和我打招呼。”“妈妈,小草会说话吗,它的嘴巴在动吗?”这就是孩子的想象力。所以想象力太重要了,尤其是对十二岁以前的儿童太重要了。十二岁以前的儿童是他们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里面,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充分的激活和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要不遗余力的去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可以让概念化为形象,物质变为精神,静止的继续行动,片断的两头延伸,浓缩的使之扩展,散漫的加以集中,并列的相互连结,对立的从中沟通……注意语感,里面有语感,里面还有境感,有语言的节奏在。简言之,小至打个比方形象地说明事理,大至塑造典型进行艺术的概括,或提出科学的假说建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至构思通篇文章,这里有境感,都需要借助想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