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进于道:为培养立言者奠基(五)王崧舟
发布时间:2017-03-08 21:37:17 点击次数:

技进于道:为培养立言者奠基(五)

 

王崧舟

 

《长相思》,纳兰性德的作品,写得非常好:“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长相思》,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体会到作品本身所蕴含着缠绵悱恻的乡愁之情。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是抒情的,所谓诗言志的“志”,是情志的志,人的七情六欲。当然通过诗表达出来的情感是有节制的,是审美的情感。所以孔子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没有意思,这里的思是语气词没有意思。其实就是说一言以蔽之曰无邪,无邪就是不偏不倚,就是中正,就是诗经所传达的情感是不偏不倚的。所以孔子评价诗三百的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是抒发情感的,抒发乐而不淫,淫就是过度的意思,就是快乐但不过度,哀而不伤,哀伤,哀但是不伤,不伤就是刚好,如果伤了就是过度。因此,诗经抒发的情感,是不偏不倚的,是发而皆中节,是一种有节制的情感,所以诗教被称为温柔敦厚之教。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抒情的传统。到纳兰的词,《长相思》,依然是抒情,抒思乡之情,抒他的乡愁。但是这个情感怎么让孩子体会到,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使用一个策略就是激活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他的乡愁。所以在这堂课当中,我大概设计了两个重要的想象空间。第一个想象空间是在孩子们通读了这首词之后,配上音乐,自己来诵读这首词。在诵读的过程当中,让孩子们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纳兰。这是第一次,孩子们想象的非常好。而第二次是更重要的想象。第二次的想象在哪里呢?在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想象什么,想象故园。孩子们,在你的心目当中,纳兰的故园会是什么样子。于是,我就播放了一段音乐,叫《琵琶语》,林海的作品,《琵琶相》当中的主打曲,非常好听。在音乐的伴奏之下,音乐能够激活孩子们的想象,能够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但前提是要选得好、选得准。孩子们就开始想象,把它写下来。就是当你到了纳兰的故园,将会看到一番怎样的场景,将会有怎样的画面和景象出现在你的眼前。一个孩子说“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纳兰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一片郊外,那是非常空旷的一片原野。这时候阳光明媚,春风习习,他们在放风筝。纳兰孩子牵着风筝的线在前面跑,纳兰举着风筝在后面跟。风筝一紧一松,一拽一拉。突然之间,随风而起,飞向了蓝天。其实随着风一起飞向蓝天的除了风筝以外,还有父子俩朗朗的笑声。”非常的好,什么是故园,这就是故园。故园就是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那一番潇洒和自在。另一个孩子说,“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晚风轻轻的吹来,月亮露出它祥和的笑容。星辉洒落在大地之上,洒落在纳兰的院子里。纳兰、儿子、妻子,他们围坐在庭院当中,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不错,这是故园。这是月光之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那一份其乐融融,那才叫故园。孩子们还有更多的想象都非常的出彩。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故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故园不再是冰冷的两个文字,故园成为一个故事,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成了对家的温暖的怀念。当孩子们理解了故园并且读懂了故园,并且以他们的想象真正进入到故园的时候,回过头来再来读纳兰的《长相思》,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很显然,这里没有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那份洒脱和自在,这里只有“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里没有妻儿老小围坐在一起的那一份其乐融融,这里只有“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也难怪纳兰身在征途,心在故园,你能够看到纳兰的身和心之间,是破碎的,是分离的,这就是乡愁。当孩子们体会到这一点,再来读这首词,仿佛他自己就化做那个风雪交加,乡梦不成的纳兰。所以想象是多么的重要,当然想象无处不在。

下面我们继续看。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下面说的是理由,为什么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那是因为,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味。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我曾经写过一篇卷首语,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去年的第五期,卷首语的题目叫“没有美,语文空无一物”。我们再来看一段台湾的高考题。那是2014年的台湾高考题。我们来看看,它的高考试卷怎么彰显审美鉴赏与创造这样一个核心素养。也是一道阅读题。阅读框线内文章后,回答问题。(一)(二)两题合计文长不超过150字。它提了两个问题。(一)古人的“清赏”和今人的“观光”有何不同?(二)文中“人品亦化成商品”的意思为何?这段文字选自钱穆先生所写的《品与味》。品味是什么,就是审美鉴赏。钱穆先生这样写“近代之观光游览必广揽游众,乃可赢利。故凡属胜境,惟求通俗化,遂使群客奔波尽兴。实则人看人,倘兼以歌唱舞蹈,愈撩乱,则愈活跃,心神无片刻安顿处,斯为观光之成功”。我想,钱穆先生写的是台湾的现状,是不是可以折射出目前中国大陆的观光现状。“凡属观光,乃求动,不求静。乃求热闹,不求清静。此乃近代人心一大趋向。”其实中国风景,请注意“中国风景皆求清赏”。所谓“鸟鸣山更幽,始觉此山中之深趣”;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倘亦男女杂沓,喧哗拥挤,转眼即过,则七日亦在一瞬间。此始是近代观光客游览客所要求,如此才感快意。古人诗“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令人则必在万目睽睽下振衣,一振衣而下座,掌声雷动,乃始快意。千仞冈上,何人得见。海水浴场,亦必人群俱集,乃始成一场面。一人濯足,则何情味可言!故千仞之冈,则必组旅行队。万里之流,则必组游泳团。一人闲居,必感无聊。故以窈窕乃成淑女,今则尽时髦,尽摩登,投入人群中活跃,以供人玩赏为己乐,人品亦化成商品,良可嗟矣。老师们,有共鸣和感触。这么一段文字,让高考的学生来回答两个问题。“清赏”和“观光”有什么不同?“人品亦化成商品”意思到底在哪里?其实这道题目考的就是学生的审美鉴赏,就审美品味的高低。“清赏”、“观光”,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之趣,品味是不一样的。那么,学生怎么去理解?学生怎么来阐释?你当然可以为“观光”欢呼、鼓掌。你当然也可以为古人的“清赏”来朝暮。因为已经不存在了,现代人已经没有这样的审美之趣和品味了。因为我们的灵魂没有安顿之所,我们浮躁,我们焦虑,我们不安。那是因为我们不忍或是不敢面对孤独的自己,孤独的面对自己。所以我们求热闹,求喧哗,我们求众目睽睽来关注自己,因为不这样,我们就失去了存在感。我们天天看微博,天天刷微信,我们干什么?我们在刷存在感。否则我们会孤独万分,万分孤独,我们会在孤独中老去、死去。现代人的心理已经出问题了。所以语文教育乃这样的教化,通过审美鉴赏、审美创造,使孩子们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高品味。

 

 我们来看一首诗。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当中的第二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写得非常好。自从有了东坡先生的这首诗,我们的西湖又有了另外一个更有诗意,更加妩媚的名称它叫“西子湖”。这首诗好在哪里呢?好在这首诗的“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千古一笔。这首诗的原创意义何佳?写湖水潋滟早就有人写了,山色空蒙也早就有人写了,但是要把西湖写成像西子一样,把西湖比拟为西子,把西湖想象为西子,之前没有,之后不敢,只有东坡。凭什么,这就需要审美的鉴赏。也就是说他把西湖比作西子,好在哪里?凭什么,为什么可这样比?这里就有考量一个孩子的审美鉴赏。我们来看看西湖和西子。两者之间之可以相通,之可以相比拟,一定有它们共同的特征。因此我们要去细细的比较,细细的鉴别这两者之间它们的共同特征。最大的共同特征就在于它们两者之间的神韵。我们看西子,西子叫西施。西施不是她的名,是她的姓,姓施,浙江诸暨人。诸暨有个村叫“苎萝村”。“苎萝村”分东苎萝村和西苎萝村。在诸暨有条江,叫暨阳江,在暨阳江的两边。西施住在西苎萝村,她姓施,古时候女子有姓无名的因此把她叫做西施。西施之美,西施本来就是个浣纱女,在暨阳江边浣纱。很奇妙的一个现象,她在浣纱的时候,本来在岸边自由的游来游去的那些鱼儿突然之间就都沉到了江底。解释是,它们看到西施太美,觉得它们太丑,不好意思再看西施,所以这就有了沉鱼落雁之美,闭月羞花之貌。西施之美是全天候、全方位的。就是淡妆也美,浓抹也美,怎么看怎么美,近看美,远看美,白天的时候看美,晚上的时候看美,生气的时候看着也美,高兴的时候看着美,也就是西施的美是全方位的,所以把吴王夫差搞得神魂颠倒,她是全天候的美,所以这样的美叫“宜”。“宜”就是什么时候表现出什么美,这是西施之美。因此,我们回头看西湖,所以东坡先生会这样写“水光潋滟晴方好”,看西湖晴天的时候是美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看西湖雨天的时候也是美的。所以西湖之美乃是全天候的美。西施全天候的美,西湖全天候的美,也就是说它们在美之神韵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比拟“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是从神韵上来看。

 我们还可以从气韵上来看。红楼梦里面的曹雪芹、贾宝玉。当然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贾宝玉是泥做的,所以贾宝玉见了女人就清爽,见了男人就浑浊。女人之美在于她的柔。所以女人如水,男人似山。女人的美是水一样的阴柔和温柔。我们来看西施之美,西施之美跟水的联系太密切了,太有关系了。首先,她是一个浣纱女。当然她有刚烈的一面,但是她更多表现的一面是水一样的温柔。我们回过头来看西湖,西湖的美乃是因为它的水。水光潋滟跟水有关,山色空蒙跟水有关,杭州的美也是它的水。杭州这个城市的形态和水有关系。杭州有五种水的形态。一个城市同时具有五种水的形态的只有杭州。比如说它有“溪”,九溪与十八涧。比如说它有“河”,京杭大运河。比如说它有“湖”,西湖。比如说它有“海”,杭州湾,钱江大潮。比如说它有“江”,钱塘江。所以水的五大形态,溪、河、江、湖、海都具备了。所以杭州的美是因为水,水是杭州这座城市的灵魂。同样的道理,我们看西施,很显然她的气韵也像水。这是两者之间的一致,所以难怪东坡先生会说“欲把西湖比西子”。

 我们再来看,从丰韵上看。西施的美是清丽之美,是清澈之美,是清纯之美,所以她的美是干净的。她和杨贵妃的美是不一样的,杨贵妃的美是雍容华贵之美,不是“清”而是“贵”。她和貂蝉的美也是不一样的。貂蝉的美是因为她的瘦。她和王昭君的美也是不一样的,王昭君的美是因为她的奇。所以西施的美在于她的清。而西湖的美也在于它的清。西湖是一个巨大的园林,但是它是天然的。和苏州的不一样,苏州的园林是人工的。苏州的园林是浓缩的,华丽的,而杭州的园林是自然的,天成的。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以这样的美,属于清,属于干净,属于自然。所以这是从丰韵上来看这两者之间一致,难怪东坡先生会说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情韵上来看还这两者之间还有“柔”。所以杭州这个地方诞生爱情,杭州这个地方出产浪漫。白蛇传在西湖,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湖,他们读书的地方在万松书院。苏小小在西湖。这个地方出产的是柔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美。第四,从音韵上来看,两者之间都带着一个“西”。西施住在西苎萝村,西湖在城市的西边,所以一个叫西湖,一个叫西子。所以读起来,你会有一种回环复沓之音韵的美,欲把西湖比西子。不信换一个人试试看,东施。东施也很美,但是问题在东施效颦。因为西施先天有种病叫心口疼,经常要犯病,犯病的时候就紧蹙双眉,但是人们一看觉得西施更美。东施的美是那种健康、健硕的美,阳光的,自然的美。但是一个健硕的女子,皱着眉头,捧着心口,走在大街上面人们怎么看,怎么感觉别扭,不美。同样的道理,东施很美,但是放在西湖边上,跟西湖相比拟,欲把西湖比东子,不好听。所以这就是审美的鉴赏。而这种审美的鉴赏是需要语文教育去慢慢的陶冶的。

 最后我们来看,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鉴赏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这是解释。然后我们来看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所以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个要素就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理解。一定是传承在先,理解在后。因为没有传承就没有文化更谈不上理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