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意识:回归词语教学的本真
发布时间:2017-07-07 08:33:12 点击次数:

三大意识:回归词语教学的本真

2015-09-23 杨裕海 特级教师 

  教学的意识,支配教学的行动。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什么?首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应确立怎样的意识,让词语教学回归语文的本真呢?

一、凸显年段意识,回归词语教学的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在各个年段的目标与内容中,词语教学体现了教学达成目标、目标达成路径的循序渐进:

学段

词语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因此,我们只有打破“常规方法一统天下”的词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常式,凸显年段意识,才能让年段意识鲜明的词语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1.第一学段:凸显一个“趣”字,让词语教学充满情趣。

案例1:《要好好学字》(苏教版二上)第1自然段“延安”教学。

启发质疑:这一自然段中你还有哪个词语不理解?(预设:延安 小八路)

创设情境:延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

(出示:图片,背景音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黄河从这里经过,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舞动那腰鼓,唱起信天游,住窑洞,吃小米饭,这就是——延安(出示词语:延安)。在延安,有许多人联合起来打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就叫——革命。(出示词语:革命)这群人就叫——八路(出示词语:八路)。像安定宝、刘长贵这样年纪小的八路,就叫——小八路(出示词语:小八路)。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执教老师针对词语教学的难点,结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感知,用一些相关的意象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出延安的印象,进而引出与之相关的两个词语——革命、八路。这一教学片断,指向的,是文本词语的理解;准确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积累。情趣盎然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2.第二学段:凸显一个“法”字,让词语教学渗透方法。

案例2:《元日》(苏教版四上)“暖”教学。

师:春风送暖入屠苏,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觉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暖”字的?

生:春风送来了温暖。

生:人们喝的屠苏酒也是暖的。

师:嗯,你们是联系含有“暖”字的诗句来理解的。

生:阳光照在身上感觉很暖。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

生:诗中有这么一个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我知道“曈曈”是形容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光辉灿烂的意思。

师:你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的,真好!看偏旁,“这个字跟什么有关?(与太阳有关。)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用两个字。为什么呢?(重叠使用,就是为了强调太阳刚升起时明亮的样子。)太阳渐渐升起,多么明亮!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我们身上,多么温暖!

师:仅仅是身上暖吗?

生:人们的心里也感觉很暖。

师:吹来的是暖暖的——(春风),品尝的是暖暖的——(屠苏酒),照耀着的是那——(曈曈日)。

引读: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师: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呀!联系生活,我们对“暖”字有了这么丰富的解读!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围绕一个“暖”字,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在师生互动中,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读出了诗句表面的意思,也读出了诗句蕴含的深意;不仅渐渐地把文本读透、读厚,感悟词语的丰富内涵,也习得了丰富多样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3.第三学段:凸显一个“品”字,让词语教学提升品位。

案例3:《黄山奇松》(苏教版五上)第2自然段“饱经风霜”教学。

第一步:依托文本,理解内涵。透过“饱经风霜”这个词,你感受到,黄山松的“奇”,“奇”在什么地方?(“奇”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的生命力是多么的旺盛呀!)

第二步:链接生活,想象感悟。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数百年,在这漫长的的岁月里,他经历了多少的艰辛呀,我们仿佛看到……

出示:

烈日下,迎客松

风雨中,迎客松

大雪重压下,迎客松

,迎客松 ……

第三步:拓展阅读,丰富积累。是呀,就像同学们所想象的,虽然迎客松已经“饱经风霜”了,却还是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在多少文人墨客的笔下,饱经风霜的黄山松,都是那样的“奇”!来,读读这位诗人的赞美——

出示:

黄山松(节选)

好,黄山松,我要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精心挖掘了“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并多法并举,有机放大词语教学的价值,一方面依托文本,另一方面适度超越,在品品特点、想想画面、读读诗句的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增添了品读感悟的浓浓温度,提升了词语教学的品位。

二、凸显学情意识,回归词语教学的本真

分析学生、了解学情是确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只有根据学情,有机调整目标,让目标由“定而不变”向“定中有变”转变,譬如:可能是数量上的适度增删,可能是层次上的适度升降,可能是范围上的适度伸缩。这样,才能让目标因为适时、适度、适量的灵动变化而更具科学性。词语教学也不例外。

1.依据先学学情,有机调整。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推行“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而学生自主先学的情况,往往影响着词语教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调整。

案例4:《要好好学字》(苏教版二上)。

教师在批阅先学提纲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于文中的两个同音字“道”“到”的掌握差强人意。于是,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目标,在词语教学板块增加了“区分同音字‘道’‘到’”这一细化的教学目标,并有了如下的调整后的教学内容:

出示:

席 延 遇 道

这一行最后两个字能连成一个词语吗?(学生迟疑)

(出示先学提纲中的题目)yù dào是这样写的吗?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出示:1939年春天,毛主席在延安遇到了两个小八路。

细心的小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呀?(“遇到”的“到”不是“道)

那赶快再去课文中把“道”字请出来

出示:毛主席问他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看清楚“到”和“道”。

小朋友,你能分别给它们找到哪些好朋友呢?

出示:到 遇到 迟到 来到 到达 到位

道 道路 道理 知道 道具 道歉(qiàn

2.依据课堂生成,有机调整。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常常会遭遇不期而遇的“意外”,这同样影响着词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调整。

案例5:《春联》(苏教版四上)。

初读课文阶段,有学生提问:“‘抑扬顿挫’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读法?”面对这一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教师既没有机械地进行声律美的知识传授,也没有单独地进行声律美的单项训练,而是紧紧围绕“抑扬顿挫”这个关键词,把它的教学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始终:

第一层次:在朗读实践中理解

师:那么“抑扬顿挫”是一种怎样的读法呢?我想请一位同学试着抑扬顿挫地读一读这副春联。

生: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师:谁来评价评价他读得抑扬顿挫了吗?

生:他没有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师:你觉得抑扬顿挫是一种怎样的读法?

生:应该是声音高低起伏。

师:声音高上去就是这里的“扬”,声音低下去就是这里的“抑”,那“顿”呢?

生:“顿”是停顿的意思。

师:是的,读春联和读古诗一样都要讲究停顿,这里的“挫”就是转折,那么连起来,“抑扬顿挫”就是——声音有高有低停顿转折。刚才那位同学,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副春联。

第二层次:在揣摩表达时指点

在引导学生关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教师不失时机地以评价促朗读:“你不仅读得很正确,还有点抑扬顿挫的意思了。接着读。”

第三层次:在品读内容时体验

品读第1自然段中的四副春联时,教师这样提醒学生:“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四个例子,争取读得抑扬顿挫些。然后想想每副春联的意思,在你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案例中,教师紧紧围绕“抑扬顿挫”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有机放大这一生成性教学资源,顺学而导,步步为营,把学生的品读引向了更深处。正是这样层层推进的教学,我们清晰地看见了学生个体朗读水平的渐进提升。

三、凸显运用意识,回归词语教学的本真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字”,而且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启示我们,我们的词语教学,同样要在理解、感悟、积累的过程中,指向词语的运用。

案例6:《给家乡孩子的信》(苏教版六上第18课)“羡慕”教学

师:“羡慕”这个词语,用我们启东方言怎么说?

生:眼生(有眼馋、眼热之意)。

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对巴金爷爷有了较多的了解,你羡慕他吗?请你用上“羡慕”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巴金爷爷写下了《家》《春》《秋》等许多著作,我非常羡慕他的写作才华。

生:巴金爷爷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我非常羡慕他的名声。

生:巴金爷爷为我们留下一千多万字的作品,许多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我非常羡慕他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师:你们如此羡慕巴金爷爷,可巴金爷爷却非常羡慕你们呢!他羡慕你们什么呢?读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去聆听巴金爷爷的心声。

生:巴金爷爷羡慕孩子们所拥有的一切。

生:巴金爷爷羡慕孩子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

生:巴金爷爷羡慕孩子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

生:巴金爷爷羡慕孩子们拥有很多宝贵的时间。

这样的教学,细化了词语教学的环节,将理解与表达有机地融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注重了词语的运用,巧妙利用学生搜集的作家资料,依托文本的具体内容,在多边对话中丰厚了“爱慕”一词的内涵。可喜的是,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真实地流露了爱慕之情。小小的一个词语教学,真正实现了既得意又得言,这,不正回归了词语教学的本真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