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获奖】有效利用课前五分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陈智、白翠萍)
发布时间:2018-12-12 11:13:20 点击次数:

有效利用课前五分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星韵学校  陈智 白翠萍

一、现象与原因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欠缺,常常表现为羞怯,胆子小,声音小,不敢上台说话;表达不清楚,词不达意,缺乏条理;思维狭隘,说话内容空洞,没有重点,没有详略;语言贫乏,粗俗,口头禅多;不会倾听,随意插言。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思考。课堂上笔者曾尽力让学生多发言,不举手的同学,也叫他回答简单的问题或叫他朗读课文。无奈胆子小的仍然是金口难开,胆子大的依然是发言抓不住重点。笔者还发现虽然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但能上台展示的毕竟是班上少数人,老师细心指导的也只是这少数人,而大部分学生无缘老师的细心指导,只能一年又一年地当听众。

以上现象有些是学生的个性使然,有些则是普遍现象。学生的上述行为,不禁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何如此糟糕?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对四年级级3班和8班共84人,发放了《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表》84份,旨在通过本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教学决策提供参考,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服务。调查结果如下:

《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学生调查表汇总统计表(调查份数84份,回收83份)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发现:

51.8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一般,2.4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行。

②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坚持使用普通话交流,但55.42%的学生在课外和家人交流能坚持用普通话,44.58%的学生不能坚持一直使用普通话。

74.7.%的学生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很重要,应该好好练习; 25.3%的学生认为小学阶段打下口语基础很重要。

71.08%的学生很喜欢与人表达,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喜欢表达的人占27.71%;不爱发言的占1.2%61.45%的人喜欢讲故事;与同学在一起讨论问题时,91%的同学认为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但在课堂上,能流畅表达的只有39.76%,常常一言不发的同学占34.94%。在大庭广众之下,能大方自如,表达流畅的人有43.37%

37.3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口语表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话没有主题性和针对性;22.89%的学生认为说话没有条理性。71.08%的学生认为自己口语表达能力一般的阻碍是词汇不丰富,储备不足;认为自己没有胆量的占60.24%;认为缺乏训练的环境的占48.19%;不能对事物进行观察,缺乏一定的想象力的学生分别51.81%44.58%

83.13%的同学愿意与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66.27%的学生愿意通过课上回答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67.47%的学生则愿意与父母对话。83.13%80.72%的学生期望自身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正确表达自我看法,并能与他人顺利沟通。

调查还发现,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不少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不能坚持使用普通话,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训练的环境,不敢在公共场合开口讲话,不自信,怕同学嘲笑。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与同学在一起表达更轻松自如。

调查进一步发现,造成部分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缓慢的原因如下:

1、学生个人性格内向胆小,害怕交际,仪态拘谨。

2、学生知识贫乏,阅读量太少。

3、没有深思熟虑,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4、口语交际课的形式单一。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5、学生的生活与语文课堂的教学剥离脱节。口语交际的落实,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一旦脱离课堂这一语言环境,就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方式急需改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迫在眉睫,笔者认为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提供足够的口语表达机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有效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的思想开始酝酿

二、依据与意义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语交际是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种新课型,是学生语文素养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乎着学生未来人生的质量。因而,语言能力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力的主要途径,是我们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途径。

2、实践原则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和“选择性”。语文课前五分钟活动,针对一个专题一个训练点,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参与评价,心、口、手、脑并用,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涵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语文日常教学的需要。《新课标》还指出:小学口语交际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是听与说双向互动的过程。学会表达是口语交际的核心因素。学会表达,有三个层次:一是,敢于表达,我口说我心,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受羁绊,不受约束,倡导“童言无忌”。二是善于表达,就是话怎么说更得体、更具体、更生动,这是学会表达的核心。三是乐于表达,这是口语交际的理想境界,既有自由表达的快乐,我口说我心,也有善于表达的快乐,清楚有条理,让口语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保护学生“敢说”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表达的乐趣。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决定进行《有效利用课前五分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课题研究。

三、含义与形式

1、“课前五分钟”就是利用一节课伊始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同学轮流上台交流自己对某一方面内容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一种优化语文教学的手段,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在这个交流平台,教师是配角、是听众、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是演讲者、是演员。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这一活动中,学生要心、口、手、脑并用,综合展示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

2、利用的形式多样:故事串烧(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一事一议(内容可以是身边发生的小事,社会热点话题等),话题演讲、美文赏析、有声朗读等等(包括经典诵读)。 

3、课前五分钟的利用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训练,第二是检验。每次三——四人发言,每人2分钟左右。然后让一至两名学生简评,最后教师适当总结。每个阶段都有细致而明确的目标,三个阶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一个阶段结束后,就进行一次检验。 

四、内容与目标

(一)     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口语表达习惯的内涵。

2、研究小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3、研究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

1让师生学会正确、顺畅的表达与交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人人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能大胆、流畅地交际。语言文明,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艺术修养。

2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努力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制订训练小学生口语表达的具体内容,形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构建科学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体系。

4培养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用“耳”倾听,用“脑”思考,用“嘴”说话,用“心”做人。

(三)训练内容与达成目标: 

1、叙说古今故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轶闻趣事,都是讲述的题材。故事每个人从小经常听,也喜欢听。利用这一点,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课前发言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以便使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词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故事要注意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态势等。 

2、关注身边事物。每个人的身边会接触许多事物,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情。即便是学校的生活,只要善于观察,有一颗敏感的心,也会觉得身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对看到的(包括从书中读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课前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即搜集获取和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良好习惯。 

3、有声朗读,人人参与。通过有声朗读,培养学生说话时语言流畅、规范而有感染力。为此,一方面让学生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直接感受语调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感受语言的“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尝试朗读后,教师给予指导,师生评议,并反复朗读,体会朗读,直到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不但可以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汇,而且还可以增强语感,促使学生说话时能准确运用语调表情达意。

4、好书分享,美文赏析 。引导学生将自己看书的精彩内容在课前五分钟时与大家分享,分析其优美处,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要谈出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辞藻多么华丽,只要真实,发自内心的都可以。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不敢表达,而是懒于动脑、懒于思考,他们生怕自己说错。我的这一“谈感受”的要求逼迫他们主动去动脑、去思考、去创新、去交流、去挖掘他们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在课前五分钟这个平台勇敢积极地表达出来,获得同学们或鼓励、或赞扬的掌声,从而达到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表达自己独特感受与想法的目标。

五、过程与策略

1、全员参与,明确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课前五分钟并不是优秀学生的舞台,它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产生的,是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我们要求同学们按照学号依次往下轮,每节课前两到三位同学进行演说。如果时间允许,其他同学也可以自由补充讲话。总之,演说的同学要认真准备,要求用普通话,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规范,条理清楚。力争做到表情、姿势自然得体,语言富于感情,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口才与胆量。

最初确定的课前五分钟的内容是随意的,老师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如自己的童年故事;教师下水文;学生优秀范文;热点的时事新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爱上课前五分钟这个小舞台。

一段时间后,笔者布置学生按照要求的主题,提前一周做精心的准备。但是实际操作后,发现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式地从网上搜集索一些与话题相关的内容,然后打印下来。有的学生对文稿的内容没有认真仔细地阅读,在诵读时不能脱稿,多次出现疙疙瘩瘩的地方。在提出必须脱稿的要求后,笔者发现脱稿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体验和提高的过程。

对于极少数课上的“哑巴”听众,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和主题,降低要求,如可以选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一个笑话、一则谜语、一段佳句等,旨在让他们爱上课前五分钟这个小舞台,慢慢地放手让他们成为课前五分钟的主人。这样的要求不仅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对于有些偷懒、心存侥幸、滥竽充数的没有自信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强硬”的锻炼,迫使他们勇敢地站在这个讲台上。

2认真倾听,指导评价

从最初的课前三分钟我们就告诉同学们课前三分钟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舞台,只有认真倾听,你才能把知识据为己有。同时,我们还比较注重引导学生的评价。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而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评价也包括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老师评价就是让学生明确说话训练的目标,训练的重点和要求,规范学生的语言,提出修改性建议。如:能力较好的同学有很强的主导意识,能完整流畅的讲完,整个过程比较轻松愉快。笔者给的评价就是希望下次讲话时能够配合一定的肢体语言、眼神暗示等让整个过程更富有生动性;程度一般的同学基本能把讲话的内容完成。过程中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扯衣角,身体来回晃动,手指摩擦,眼睛盯着地面;讲话内容比较枯燥单一;语速过快或过慢;讲话像是背课文;没有与台下同伴互动等等。这样的同学笔者会指出一处错误,让他们在下次的演说中注意这一点,把这一点训练好,这样既能进步又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程度较弱的同学讲话内容只能勉强完成,有的甚至连既定好的内容都完成不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鼓励可以产生奇迹。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信心。因此对他们的要求就是流利地把所讲内容讲下来。也会在下一次他们选取讲话主题前给予一定的指导建议,降低难度和要求,让他们选择一些比较好说的内容,以增加自信心。

而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扩大说话的范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可以先从是否能脱稿、是否流利、语气语速上入手,实行打分制,小组内发放评分表,对应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点,组间轮流进行打分,算其平均分,就是该同学的最后得分。)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演讲内容  4分)

主题突出;内容正确、详尽、全面(所选题材的作者介绍、内容 概括以及背景解读

语言表达  3分)

声音响亮、口齿清晰;

语言流畅、思路清晰;

脱稿演讲、抑扬顿挫

态势技能 ( 2分)

表情丰富,动作得体;

大方简练,手势自然。

整体效果 ( 1分)

把握时间,不超不少。表现形式丰富(如:穿插诗歌朗诵、歌曲、舞 蹈等形式)

注意事项

1、演讲时间控制在三分钟左右,不超过五分钟。

2、好书分享(美文赏析)类(要谈及喜欢的章节及原因、你对具体段落的感受和看法)

3、过关分数为7分,低于7分的要隔天再次参与演讲。

再慢慢对内容以及演讲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再次,让大家都参与到评价中,对于敢于参与评价,乐于评价,发表意见的同学我都会给予特别的表扬。评价不能只讲空话,不能只说“讲的太好了!”“太棒了!”要说出好在哪里,给出的建议要对演讲的同学有帮助。这样就要求同学们听的时候必须用心去听;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评价要有层次性,能力不等的同学要区别评价,不能与优秀的对比。只要能有进步,同学们都会在课前五分钟这个平台对他进行表扬、鼓励。

3、多元训练,适时检验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评价之后,获胜者将在平时考核成绩中加分。上台发言以学号为顺序,每个人都参与,评论则自由发言。形成规律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该哪一天发言,往往很早着手准备。要说得好,就必须认真准备;要评得好,就必须认真倾听。

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对学生每天的发言都有及时的评价,或表扬或指出不足,但是举行活动进行检验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也可以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检验的方法是上述每个训练阶段结束后,依次举行一次班级故事会,讲演比赛和辩论赛。这样的活动不但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在整个学校生活中,也是很有价值的。如:继话题演讲——“说说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第一轮演说后,又举行了“三国故事我来讲”演讲比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自己设计主持词,编排内容,布置黑板……有的同学能将《关公温酒斩华雄》的选段全部背诵下来,把一个神勇无敌的关羽演绎得精彩纷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就是上台讲话的时刻。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注意到。所以,笔者利用手机的摄像功能对到讲台前讲话的同学拍摄视频,分享到微信群里。由于准备较充分,一般学生的演讲内容还是比较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在讲话过程中台上与台下的学生有较为愉快的互动。比如台上的学生常常会问类似于:“***你的演说太棒了,你一定练了好多遍了吧?”“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我给你满分。” ……台下学生也会对演讲内容感兴趣而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者,在讲话者因为紧张而停顿思考时给予安静的等待,鼓励的掌声。事实证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训练,每隔一段时间对演讲进行一次活动性质的检验,加以总结,给表现好的学生颁奖,给学生一个肯定,一个鼓励,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有明显的作用。

4、创设情境,引领示范 

实施课前五分钟演讲训练,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前五分钟演讲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与话题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交际,让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实效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积极地表达态度。如在学完《燕子》一课时,笔者先让一两个学生作介绍,然后教师以“我是一只小燕子”为开头,向学生作一段示范性的讲述:“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我了……”在讲述中还配以图片资料,讲完后请同学们理清介绍的顺序:让学生明白顺序在观察介绍动物的内容中非常重要。能让听的人明了你都介绍了些什么,能吸引听者。再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讲解,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生就有意地注意介绍的顺序,长此以往,也就能慢慢地体会怎样才是言之有序,讲解就逐渐清楚,有条理了。

又如在话题《生活中的小创意》演讲之前,我们将同学们做的科技节的“变废为宝”小发明带到课堂,然后在课上请同学们为自己的作品代言,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将学生引入情境中,激发他们说的兴趣,提高说的欲望,使他们愿意说,在情境中给以指导,使课前五分钟精彩起来。

5、开发资源,积累储备

在课前五分钟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发教材资源,拓展生活资源,进行口语的训练。如:

1)借助教材插图,进行口语交际。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强有力的兴奋剂,直观形象,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素材。

2)利用课文的补白内容,进行口语练习。课文中有时会出现情节跳跃、内容省略的现象,也是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内容,在课前五分钟内进行“补白”。

3)结合朗读教学进行口语表达的培养。朗读是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积累语言,通过直接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体态语言去深刻感受语言的情感。

4)在生活中善于捕捉语言训练点,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开展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如:精心设计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母亲节时,向妈妈问候;父亲节时,向爸爸表达祝福等,将书本与生活联系起来,以丰富的课外资源,积极营造口语表达的培养环境。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因此笔者在平时还注意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扩大知识量,以达启其心志,流畅表达的目的。 

1)增加课外阅读量。从课题立项以来,笔者就坚持每学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读课外书,适时进行阅读交流与分享,指导做好批注,记下心得体会。比如:《草房子》、《柳林风声》、《青铜葵花》、《三国演义》、《今天我是升旗手》等整本的书,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其次鼓励学生诵读《拓展阅读》中的“美文欣赏”,“名家名篇”等栏目,以丰富知识储备。最后到图书室借阅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如学习完《燕子》和《黄河的主人》课文时,再指导学生阅读了原文《燕子》《筏子》,在生生互读中完成赏析。

2)增加了古诗词积累,每学期初都规定一定量的经典诵读内容,《古诗文诵读》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诗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效果与反思

在课题实施的这两学期里,最明显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生层面

1满足了每位学生渴望向他人展示自己才华的心理,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竞争。

2学生的胆量有所提高,参与意识较之前增强,听话习惯有所改观,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无论是班队活动中,还是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的亮点,展现自己的风采。

3、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一个人的阅读面极其有限,-个人的精力也是极其有限,但在课前的发言中,学生把各自所知道的知识讲述出来让大家听,使同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许多知识,博采众长,也提高了美商,无疑这也应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二)教师层面

1课题的研究也转变了笔者的教学观念。通过研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口语交际水平应成为学生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语文素质、知识修养和人文底蕴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2提升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了专业化发展。

当然,班级学生的层次和能力不同,每个人在训练中所呈现的结果和能力的提升也不尽相同。有极少数学生依旧放不开,站在台上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培养意识,立足高远,更要借助各类丰富的课内外资源,创设口语表达的平台,依托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个课题虽然即将结题,但笔者认为这不代表实践脚步的停止,不代表思考与整改的停滞。有了问题才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继续研究的动力。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研究下去,此课题可以将“课前五分钟”的研究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深入、细化,根据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合理分组,分清层次区别对待,将教学目标、要求落在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享受到进步和成功的乐趣。笔者相信,坚持每天用好课前五分钟,每天有人读、有人讲,每天听人读、听人讲,时间长了,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会不知不觉有所提高。

附件